本次跟随实践队参观胶东红色文化馆的经历,像一堂沉浸式的历史课,让那些曾停留在课本上的红色文字,化作眼前可触的温度与震撼的力量。展馆的光影流转间,胶东大地的烽火岁月与共和国的奋斗史诗交相辉映,在心底刻下深深的印记。
推开展馆大门,时光仿佛倒流。泛黄的战地日记在展柜中静静躺着,纸页间的字迹虽已褪色,字里行间对家国的赤诚却依旧滚烫;锈迹斑斑的步枪和地雷陈列在灯光下,武器的棱角还残留着硝烟的痕迹,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场上的冲锋号角;老照片墙前,那些年轻的面庞眼神坚定,他们中有的牺牲时不过二十出头,却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千钧重量。胶东这片热土上,无数先烈用热血铺就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的呐喊或许已淹没在岁月长河,但那份“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胶东精神,在展馆的每一处细节里愈发清晰。
转过展区,“两弹一星”主题板块让人驻足良久。墙上的照片里,科研工作者们在荒漠中忙碌的身影格外动人,展柜中两弹一星的等比例缩小模型静静伫立,弹体上的纹路、卫星的太阳能板都清晰可见。文字展板细细讲述着他们的故事: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的坚定,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的坚守,无数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帐篷抵御风沙的执着。这些细节让“两弹一星”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为可感可知的奋斗史诗。
望着这些展品,一个念头愈发清晰:两弹一星的成功,何尝不是另一种“地雷战”?同样是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样是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安全。胶东老区人民曾用“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决绝支援前线,而数十年后,罗布泊的科学家们则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担当书写传奇。跨越时空的两种奋斗,都诠释着同一种信仰:为了民族复兴,个人的一切都可舍弃。这种“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正是胶东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最动人的共鸣。
走出展馆时,阳光洒在身上格外温暖。我们这代人未曾经历战火纷飞,却在这些红色印记里读懂了今日和平与繁华的“来之不易”。那些日记本里的赤诚、武器上的硝烟、戈壁中的坚守,共同浇筑成民族的精神脊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这段历史,更要让这份精神力量融入日常。在实验室里精益求精,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岗位上履职尽责——这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红色精神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展馆的灯光虽已远去,但那份滚烫的初心与信念,已在心中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