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天的济宁汶上支教之行,像一场带着泥土气的青春修行,让“青衿济教”这四个字从队旗上的符号,变成了我心里沉甸甸的温度。
作为趣味历史老师,每天的备课都像在和孩子们的好奇心“赛跑”。我试着把课本里的朝代故事编成情景剧,用汶上本地的古迹传说当引子,看着课堂上原本腼腆的孩子举着小手抢着发言,才懂“趣味”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历史变简单,而是让它和孩子们的生活产生联结。
住宿条件确实艰苦,十几个人挤在废弃养老院的房间里,晚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队友的鼾声入睡,清晨被村里的鸡鸣叫醒。轮到我做饭时,对着有限的食材犯愁,最后端出的西红柿炒鸡蛋被大家抢着吃光,那种简单的快乐,是在学校食堂里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们在这里分享过备课的烦恼,吐槽过蚊虫的叮咬,也在深夜的月光下聊过各自的理想,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了粘合剂,让“队友”变成了“家人”。
徒步家访的那天最难忘。顶着烈日走在乡间小路上,鞋上沾满泥土,汗水浸透了队服。但当走进孩子们的家,看到墙上贴满的奖状,听家长说起孩子“回家总说历史老师讲得可有意思了”,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原来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堂课,真的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小小的种子。
宝相寺的古塔和莲花湖的清波,是实践里的另一种收获。调研时听当地老人讲古寺的传说,看湖水滋养着周边的农田,才明白这片土地的厚重不仅在课本里,更在世代相传的故事和生生不息的烟火里。我们教孩子们认识世界,而这片土地也在教我们: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
离开东演马村那天,孩子们追着我们的车挥手,手里攥着他们画的画、写的信。十四天很短,短到不足以教给他们太多知识;但十四天又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明白,所谓“青衿济教”,不过是用我们的青春,轻轻叩响另一片青春的门,然后带着这份被信任的温暖,更坚定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