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文学院】以语为桥,让每颗童心绽放自信之光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3

这个夏天,我们带着对语言传递的热忱,走进汶上县的课堂与村落,在平仄声韵间播撒普通话的种子,于寻常烟火里搭建沟通的桥梁。

课堂里的蜕变:从怯生生到亮晶晶


清晨的教室总飘着墨香与童声的混合气息。当 “四是四,十是十” 的绕口令从生疏到流利,当孩子们的舌尖在齿间反复练习平翘舌的转换,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发音的进步,更是眼神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

我们深知,普通话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让表达更自由的翅膀。于是有了趣味情境对话里的欢声笑语,有了看图讲故事时的争先恐后,更有了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女孩,终于敢举起手说 “老师,我想用普通话讲个故事”。那一刻,我们确信,每个孩子都藏着表达的渴望,只需一点耐心,就能让自信破土而出。

家访中的温度:用方言懂你,用普语助你


木檐下的灶台、院角的老槐树、老人掌心的老茧,构成了家访路上最生动的风景。我们带着会说当地方言的队员同行,先做倾听者——听爷爷奶奶讲“娃爹在外因口音受委屈”的牵挂,听孩子们说“想跟爸妈视频时说清楚学校的事”的心愿。

在方言的熟悉旋律中,我们读懂了乡村孩子的纯真与渴望。接着,我们化身为桥梁,用普通话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自如切换,那份由衷的喜悦与自信,就像夏日里的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我们用方言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用普通话拓宽他们的视野,让每颗童心都能在语言的桥梁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自信之光。

这些细碎的期盼,成了我们优化课程的指南针。针对留守儿童加强重点字词训练,把打工常用语编进对话课,让普通话学习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需求里。因为我们知道,推普不是取代方言,而是给孩子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舞台上的绽放:让语言长出美的形状

当《春》的朗诵声在教室响起,当 “你是明月清风” 的手语在月光下流转,我们看见语言有了千百种模样。

这不是简单的排练,是让孩子们相信:普通话说得好不好不重要,敢说、爱说才最重要。当他们挺直脊背吟诵时,当指尖在空中跳出旋律时,语言早已超越了工具,变成了绽放自我的姿态。

   

每一次彩排,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次登台,都是自信的累积。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如今的大方展示,他们学会了用语言描绘梦想,用声音传递情感。而那些曾经困扰他们的发音、语调,在这样的历练中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坚定的眼神和更加灿烂的笑容。

这个夏天,在东演马村的日升月落里,我们见证了太多关于语言的蜕变:从不敢开口到主动表达,从含糊不清到字正腔圆,从把普通话当任务到视其为朋友。青衿济教的推普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 我们教孩子们说好普通话,他们却教会我们,语言的终极意义不是标准,而是连接;不是规则,而是自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