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杜正浩】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7

这个暑假,我踏上了一段既充满现实温度、又饱含法律深意的调研之旅——深入烟台、青岛、威海三地检察院,探寻无障碍建设公益诉讼的实践路径。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公益诉讼的“民生底色”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更让我真切感受到,法律条文里的“平等权”如何通过检察机关的履职,一步步转化为特殊群体脚下的坦途、眼前的光明。

无障碍建设公益诉讼,或许不像环境公益诉讼那样直接关联“绿水青山”,也不如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那样牵动大众日常,但它关乎的是一个更基础也更厚重的命题:每个公民,无论身体状况如何,都应平等享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当我带着这样的认知走进检察院,翻看那些记录着盲道被商铺侵占、轮椅无法进入政务大厅、医院无障碍电梯常年上锁的案卷时,才真正理解了检察官们常说的“无障碍设施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实则是横亘在特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隐形高墙。

这次调研也让我对法律实践有了新的思考。过去在课本上学习“公益诉讼”,更多关注的是诉讼流程与法律依据,而当亲眼看到检察官们为了核实一条盲道的宽度是否符合国标,顶着烈日反复测量;为了推动一项整改,一次次协调多个部门召开座谈会时,才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法律的力量,不仅在于条文的刚性,更在于践行者用耐心与坚持,将纸面权利转化为现实权益的过程。

回望这段旅程,烟青威三地的海风似乎还带着公益诉讼的温度。无障碍建设公益诉讼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件冲突,却在日复一日的监督与推动中,悄悄改变着城市的肌理,让“平等”二字从抽象的法律原则,变成了特殊群体脚下的每一级台阶、眼前的每一块标识、耳边的每一次提示。而作为法学学子,这次经历更让我坚定:法律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对每个生命尊严的守护。未来,我也渴望成为这样的法律人,用专业与热忱,让更多“看不见的需求”被看见,让更多“过不去的坎”变成“走得通的路”。

  • 附件【杜正浩.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