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号召,助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心光同行”实践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18日,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开展了为期9天的“幼儿园心理服务科普实践”专项活动。
本次活动以“童心护航 与光同行”为主题,旨在通过专业且趣味化的心理互动,帮助幼儿认识和管理情绪,培养积极心态与社会交往能力。实践队由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王雅楠老师指导,成员涵盖7个专业的14名学生,充分发挥了跨学科协作优势。
在潍坊市昌邑市第三实验小学,团队抵达首日即与校方深入对接活动细节。随后的三天中,队员们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系列心理活动。




“情绪小怪兽”环节引导幼儿使用色彩、符号和手工材料具象化表达喜怒哀乐等基础情绪;“魔法赞美圈”通过围坐传递话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学习发现并赞美同伴的优点,营造积极氛围;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则以轻松形式巩固所学;心理主题班会为活动画上句点。
经过资料整理与筹备,15日至16日在昌邑市第三实验小学继续开展服务。队员们为学童举办了心理知识讲座,并组织了“情绪天气预报”活动,孩子们将代表不同情绪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开心)贴于心情墙,学习形象化表达内心感受;“勇敢小舞台”则鼓励孩子们自愿展示小才艺,在掌声中锻炼自信。
活动最后阶段延伸至社区场景。7月17日至18日上午,在昌邑市奎聚街道府前社区,“表情变变变”游戏结合音乐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合作大画布”让孩子们共同创作主题画作,体验分享与协作;“友谊小火车”通过双人协作过障碍,培养信任与配合;“吹走烦恼泡泡”则教会孩子运用深呼吸技巧释放压力。活动以一场面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宣讲会暨告别会圆满收官。
实践策划基于对当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深入调研。团队注意到,社会竞争加剧、家庭结构变化及电子设备过度使用等因素,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社交困难等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约15%-20%幼儿存在相关困扰。而幼儿园作为儿童首个社会化场所,其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活动设计紧密契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儿童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战略的要求,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培养的强调。
为确保活动安全有效,团队制定了完备的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小组对活动道具进行物理与化学安全性双重检测,团体活动按1:5比例配备监护志愿者,严格把控心理活动内容设计,避免负面刺激,并设置“心灵小屋”提供观察支持。团队亦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合作,绘制详细医疗救援路线图,成员均接受急救培训。
本次实践活动覆盖两县市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场景,累计开展包括趣味课堂、讲座、主题游戏及宣讲会等在内的十余场专项活动。团队期望通过系统化、趣味性的干预,在幼儿心中播撒心理健康的种子,帮助其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社会适应性与积极自我认知。同时,活动深入家庭与社区进行科普,旨在提升家长及居民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普及科学教育方法,构建“家-校-社”协同关注的良好生态。
此次实践活动是团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团队撰写的最终实践报告,将为地方政府及教育、卫健等部门了解基层儿童心理现状、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活动探索形成的跨学科协作、暑期集中服务等模式,有望为高校及社会组织在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开展儿童心理服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城乡心理健康服务均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