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田欣娣】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7

作为“法盾防诈”实践队的一员,在烟台市公安局参与预防AI诈骗的实践与实习,让我对“法盾”二字有了从字面到深层的理解。这段经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让我看清了法律人在技术时代的责任坐标,收获与感悟历历在目。

过去总觉得“法盾”是个象征,直到跟着团队在社区宣讲时,一位大叔举着AI生成的“儿子借钱”录音问“这算不算诈骗”,我才懂了它的分量。那时我才发现,只背《刑法》第266条远远不够——若不知道AI语音合成的频谱漏洞,就无法用法律逻辑拆解骗局;不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如何规制数据滥用,就说不清“骗子为啥能拿到我的声音”。在公安局实习整理卷宗时,一起AI换脸伪造借条的案件更让我警醒:当技术模糊了“真实”与“伪造”的边界,“法盾”不能只靠法条硬度,更要靠对技术的理解来延伸防护半径。原来,“法盾”的坚固,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要跟着骗子的手段一起“进化”。

实践队在社区摆过“AI诈骗体验摊”,也跟着民警拍过反诈短视频,这些经历让我对“防诈”有了新认知。不是把法条贴在墙上就叫普法,而是像队友们那样,用“AI换脸眨眼睛不自然”这样的细节教老人识别,把“转账前打个视频电话”变成街坊邻里的口头禅。在公安局看到民警用方言给大爷大妈演示如何核对陌生来电的IP地址,忽然明白:“防诈”的核心不是对抗技术,而是守护人。法律的温度,就藏在把《网络安全法》变成“不乱点链接”的叮嘱里,藏在让普通人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近”的细节里。

这段经历让我笃定了未来的方向。作为法学生,我会深耕专业,把民法、刑法的根基扎牢,更会主动去学AI技术的基础知识——毕竟,要筑牢“法盾”,得先知道技术的“软肋”在哪里。同时,我会带着“法盾防诈”实践队的初心,始终记得法律要为普通人服务:未来无论是办案还是普法,都要像在烟台学到的那样,把专业讲得通俗,把防线筑在日常。

“法盾”二字,是责任也是底气。这段实践让我确信,面对AI诈骗的挑战,法律人既要做条文的守护者,更要做技术的学习者、群众的同行者。而我,会带着这份收获,在未来的路上,让“法盾”更坚实,让“防诈”更贴心。


  • 附件【田欣娣.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