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尹长庄小学的十五天,我们用十二门课程为孩子们推开了十二扇窗,却在转身时发现,自己早已被窗外的风景温柔包裹。
趣味日语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发音念“谢谢”时,总有人偷偷看我胸前的校徽;普法课讲到“保护自己”,那个总爱打架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以后不欺负同学了,算保护他吗?”舞蹈课的音乐一响,连隔壁教室的孩子都会扒着门框跳,阳光穿过他们的指尖,在地上跳成细碎的光斑。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预设好的剧本,而是在某个眼神交汇的刹那,突然生长出的新芽。
后勤的琐碎里藏着最动人的善意。第一次用灶台做饭时,柴火不够,王校长大手一挥,你们把旧课桌劈了当柴烧就行,手把手教我们“要把柴架空才能燃”。朱琼姐每天都来教室转一圈,悄悄记下哪个孩子缺文具,第二天准会带来一整套铅笔橡皮。门卫大爷总说“洗澡水不够就喊我”,有次突然停电,他举着手机手电筒帮我们找蜡烛,光晕里的皱纹像藏着许多故事。
最后一堂课,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贴满了整面墙:歪歪扭扭的“福”字、用皱纹纸做的玫瑰花、写着“老师明年再来”的纸条……那个总在手工课上捣乱的小男孩,塞给我一个用泥巴捏的“奖杯”,上面歪歪扭扭刻着“最好的老师”。
回程时,三轮车的铃铛声依旧清脆,只是这次载着的,是满箱的画和沉甸甸的惦念。我忽然懂得,所谓“实践”,不过是用真诚换真诚,用热忱暖热忱。那些在会议室地板上熬过的夜,在灶台前流的汗,在课堂上的欢笑与泪水,最终都变成了心里的光——让我们确信,哪怕只是短暂的陪伴,也能在彼此生命里留下长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