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返程的车,窗外的风景渐渐远去,但支教时光里的每一张笑脸、每一个瞬间,都想烙印般刻在心里。这场以“实践”为名、以“教育”为桥的旅程,让我对“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到支教点时,我既期待又忐忑。担心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担心无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但当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听到他们怯生生却又充满热情的一句“老师好”,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我们整理教室、备课,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只希望用最饱满的状态,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当“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歌谣在乡村课堂响起,当孩子们用指尖触摸麦穗感受“芒种”的温度,我才发现,这场以二十四节气为纽带的支教,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递,我们带着节气的智慧走进乡村,而乡村的土地与孩子,正用最生动的实践,教会我们节气里藏着的生命哲学,让这场旅程成为双向成长的温暖修行。
课堂上的互动藏着成长的密码。我们讲“惊蛰春雷始鸣”,孩子们拉我看屋檐下的燕子窝:“燕子回来那天就是惊蛰呀!”我们解释“夏至日最长”,他们邀请我去晒谷场:“今天太阳落山最晚,晒的谷子最干!”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答案,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
这场以节气为媒的支教之旅,让我们终于懂得:所谓双向成长,是我们带着知识走进乡村,唤醒孩子们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当节气的轮回在彼此心中种下种子,这段旅程变成了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里,读懂了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