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庄小学上地理课,和出发前准备的教案比,实际情况有不少调整。
起初带了笔记本电脑,想靠PPT和纪录片展示地形地貌,但教室网络时断时续,多数时候只能用板书和学校现有的旧地图册。地图册被孩子们翻得频繁,不到两周,边角就卷了毛边,有几页还沾上了墨汁和泥土。有次讲“山地与平原”,指着图上的等高线,后排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老师,咱村旁边的华山,就是图上这种尖的吧?”他的话让全班都笑了,却比课本上的定义更易理解,后来每次讲地形,都用华山和村前的平地做对比。
慢慢发现,孩子们对身边事物的关联度比想象中高。讲气候差异时,提到“南方年降水量比北方多”,立刻有孩子举手:“那南方种麦子会不会烂在地里?”讲“昼夜温差”时,有人接话:“俺家种的苹果,秋天白天热、晚上凉,才甜呢。”这些从生活里来的疑问,比预设的互动问题更能带动课堂,后来备课会特意加一项:结合村里的农作物、气候特点设计例子。
教具基本就地取材。讲河流时,从村边小河装了瓶水,上课让孩子们观察沉淀后的泥沙;讲农作物分布,就用村民家常见的玉米、棉花,对比图片里的水稻、甘蔗。有个孩子把自家种的芝麻带来,放在讲台上:“这也是农作物,老师你讲漏了。”当天下午,队员们临时改了第二天的教案,加了一节“我们村里的庄稼”,让孩子们轮流带自家种的作物,讲怎么播种、收获。
家访时注意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务工的城市格外关注。有个叫小辉的男孩,哥哥在江苏南京打工,讲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时,他盯着地图上的“南京”看了很久,下课后追着问:“从丰县到南京要过几条河?坐火车要多久?”后来每节课特意留五分钟“提问时间”,让孩子们说自己想了解的地方,不管是亲戚居住的县城,还是电视上见过的城市,都在地图上找到位置,简单讲讲那里的地理特点。
这几周的地理课下来,最大的体会是:对乡村孩子来说,地理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从村边的河到远方的城,从脚下的土地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他们认世界的起点,始终是自己熟悉的这片土地。备课的时候,把知识往他们的生活里多靠一靠,比讲再多理论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