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田琤】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3

踏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许楼村,七月的热风裹挟着汶阳田千年农耕文化的厚重气息,我以文化振兴参与者的身份,一头扎进这片乡土,探寻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交融共生的密码。
 
村史馆是许楼村文化的“根脉宝库” 。推开门,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汶阳田的过往:先辈们如何在汶阳田开垦、耕作,汶阳梆子怎样在农闲时唱响田间,花馍技艺又如何在节庆里传递祝福。那些零散的故事,像遗落的珍珠,等待被串联。我加入“汶阳田农耕文化数字化工程” ,用3D扫描仪细致留存老农具的纹理,让锈迹斑斑的犁耙、磨损的耧车,在数字世界里重获清晰轮廓;以短视频形式记录老匠人口述的汶阳梆子唱腔、花馍制作流程,每一个音符、每一步手法,都被镜头捕捉、存档。当年轻人围在屏幕前,反复观看老艺人演示传统耕作的片段,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时,我明白,文化振兴第一步,是用科技为历史存档,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成为连接代际的精神纽带。

“文化活化”的探索在汶阳河畔持续推进。我们策划“汶阳田文化市集” ,将非遗手作、传统美食与创意文创巧妙融合。市集上,老木匠现场打造榫卯玩具,精致的结构、巧妙的设计,吸引孩童驻足围观、动手尝试;返乡青年设计的汶阳田主题帆布包,印着简化的农耕场景、汶阳梆子脸谱,被游客争相抢购。传统元素与现代消费碰撞,让文化从“陈列品”变为“消费品” 。一位做花馍的大婶,第一次用二维码卖出200份定制花馍,看着手机到账提醒,她惊喜地说:“原来老手艺也能挣新钱!”这让我懂得,文化振兴关键,是搭建文化与市场的桥梁,让村民从文化传承中收获“真金白银”,真切感受到文化的价值。

人才是文化振兴的引擎。我们组织“老带新”文化传承工坊,邀请汶阳梆子传承人李师傅与返乡大学生结对。李师傅教唱腔、讲历史,一字一句传授戏曲韵味;大学生做编曲、搞直播,用现代音乐元素为古老唱腔注入新活力,借助网络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古老戏曲在抖音直播间收获30万点赞,还吸引外地剧团前来交流学习。当看到年轻人主动申请加入传承队伍,跟着李师傅早起练声、钻研唱腔时,我深知,文化振兴核心,是构建代际传承平台,让老技艺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生,让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七日深耕,许楼村的文化振兴如同一幅渐次铺展的长卷。从数字化存档的小心翼翼,到文化市集的热热闹闹,再到传承工坊的生机勃勃,我触摸到文化振兴的温度——它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让文化融入生活、对接市场、激活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离开时,文化传承的火种已埋进心底,愿以微光之力,让更多乡土文化在新时代沃土上,长成照亮乡村振兴的精神大树,让每个村子都能守住根脉、传扬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站稳精神脚跟。


  • 附件【1.jpg】已下载
  • 附件【3.jpg】已下载
  • 附件【2.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