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九日,晨曦微露,我们"滨"河"济"千秋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怀着激动与期待,踏上了前往滨州的旅程。车窗外的景色由城市的喧嚣逐渐过渡到乡村的宁静,我们的心也随之沉淀下来,为即将开始的黄河文化探索之旅做着准备。抵达滨州后,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此行的第一站——黄河楼进发。
黄河楼巍然矗立于滨州大地,十一层的建筑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步入其中,一层至四层宛如黄河文化的"前奏曲",琳琅满目的滨州特产、精致的手工艺品、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当地美食,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黄河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这里驻足流连,感受着黄河滋养下的滨州风情,为接下来的深入探访做好了情感铺垫。
登上第五层,我们仿佛步入了黄河的生态画卷。展区内生动展示了黄河水系丰富的鱼类资源、多样的鸟类种群,以及沿岸的山水林田生态系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我们直观地了解到黄河生态保护的艰辛历程与显著成效。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展板前,我们深刻认识到,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六层是黄河知识的宝库。这里不仅有详尽的黄河上中下游地理特征介绍,还设有丰富的互动体验区。我们饶有兴趣地参与黄河诗词填空游戏,在趣味中感受着古人笔下的黄河情怀;翻阅着各类黄河文献,在字里行间追寻着母亲河的文化印记。这一层的体验让我们明白,黄河文化既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是生动的当代传承。
第七层带给我们的则是深深的震撼与感动。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到历代治黄名臣的智慧结晶,再到当代黄河治理的科技创新,一幅波澜壮阔的治黄史诗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展区内,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等古代治黄智慧令我们叹服;现代水文监测、生态修复等技术成果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站在劳模事迹展板前,我们肃然起敬,暗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黄河保护中来。
第八层的时间长廊带我们穿越了黄河的千年历史。从远古时期的黄河形成,到历代王朝的治黄历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治理成就,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母亲河的沧桑巨变。特别令人感慨的是黄河改道的历史展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深刻含义。第九层则聚焦于黄河孕育的兵家文化,《孙子兵法》的智慧光芒在这里熠熠生辉,我们惊叹于黄河不仅滋养了农耕文明,还孕育了如此深邃的军事思想。
第十层的3D沉浸式体验将黄河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在环形屏幕前,我们仿佛置身于黄河源头,随着水流的奔腾而下,经历了上游的险峻峡谷、中游的黄土高原,最后抵达下游的广袤平原。黄河的雄浑气势、磅礴力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呈现,让我们对这条母亲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
当我们登上第十一层,真正的黄河豁然展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阳光下,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东去,河面波光粼粼,两岸绿意盎然。这一刻,所有的文字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静静地站着,任由黄河的风拂过面颊,感受着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的呼吸与脉动。
回首这一天的黄河楼之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历史纵深到现代治理,黄河楼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全貌。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黄河不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传承古人治黄的智慧,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参与到黄河保护中来,让母亲河永葆生机,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这次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就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保护黄河、传承文化的种子,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颗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