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机电学院 袁梦丹】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3

7月21日,作为“滨”河“济”千秋实践队实践的第二天,我们的脚步迈向了济南河务局与百里黄河风景区,一场兼具知识厚度与实践温度的旅程就此展开。清晨的阳光带着几分和煦,刚抵达河务局,工作人员便以热忱的笑容迎接我们,那份亲切感瞬间消解了我们心中的些许拘谨。展馆内的时光仿佛是一场穿越黄河千年的对话——泛黄的史料图片里,能看到古人肩扛夯土、手筑堤坝的身影,治黄技术的演进脉络在玻璃展柜中清晰铺展,从最早的“疏川导滞”到近代的堤坝加固术,每一件实物、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人与黄河博弈又共生的故事。劳模事迹展区前,我们久久驻足,那些在防汛一线连续值守数十日、在治沙现场俯身钻研的身影,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不再是抽象的词汇。

当济南黄河河务局负责人带着我们重温展馆内容时,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治黄事业的窗口。他指尖划过黄河流域图,从上游的水土保持讲到下游的“地上悬河”治理,将“束水攻沙”“蓄清排浑”等原理拆解成生动的比喻,让我们学生也能轻松领会。面对我们抛出的“悬河如何稳定河床”“凌汛防御有哪些新技术”等问题,他总能结合实展馆里的内容图片,用数据与案例给出清晰答案。最让我们惊叹的,是他那句“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治黄人一锨一土筑成的堤坝”。低头望向脚下坚实的地面,再望向窗外绵延的河岸,突然读懂了“治黄成果”四个字的重量——这里不仅是办公区、风景区,更是守护一方安澜的坚固屏障,是无数治黄人用智慧与汗水在黄河边写下的“平安符”。

在百里黄河风景区里,我们看到了治理成果与民生温度的完美交融。葱郁的树荫下,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童们追着风跑过草坪,远处的凉亭里传来悠扬的歌声,这幅悠然自得的画面,与史料中“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的记载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再次为治黄工程的伟大而心潮澎湃。我们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宣传单页,向过往市民讲述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二维码答题的互动中,有白发老人认真回忆着黄河的变迁,有年轻人感叹科技治黄的进步,每一份反馈都让我们感受到公众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偶遇另外三支实践队伍时,不同专业的视角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工程技术到政策推广,大家对黄河的关切汇聚成一股暖流。沿着河岸徒步时,我们顺手捡起散落的垃圾,脚下的沙土渐渐被黄河水浸润,抬眼望去,浑浊的河水奔涌东去,浪花拍岸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回响。那一刻,黄河的磅礴气势与治理的艰难不易在心中交织,我们默默握紧拳头,暗下决心要将这份震撼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回望这一天的经历,从河务局展馆里的历史沉思,到济南黄河河务局负责人深入浅出的讲解,再到风景区里的民生画卷与黄河岸边的亲身感悟,我们对“治黄”二字的理解早已超越了课本上的定义。它不仅是一项工程技术,更是一部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奋斗史诗,是无数人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的责任担当。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未来或许可以用智能化设备优化堤坝监测,用新型材料提升防洪效率,让青春力量融入治黄事业的长河。而“保护黄河”也不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我们捡起的每一片垃圾里,藏在向他人科普的每一个知识点里,更藏在以劳模精神为指引、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前行里。这条奔腾的母亲河,见证了过往的艰辛与辉煌,也必将映照出我们这代人守护她的决心与担当。

  • 附件【图片18.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17.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