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之滨的烟台到皖北平原的涡阳,地图上几厘米的距离,在这个夏天变成了清晰的纹路。十三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窗外的风景从黄海的蓝,慢慢晕成皖北平原的绿。转乘的中巴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一个小时的车程里,我看着车窗外广袤的农田、错落的楼房和茂密的树丛,听着司机大叔滔滔不绝的讲述,对这次支教更添向往。
初到支教的学校,映入眼帘的是杂草丛生的花坛、斑驳的墙壁、简陋的课桌椅与城市教育资源有着天壤之别。经过校长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里的小孩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这所学校也是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建立的。看着课堂上的小小身影和他们清澈而炽热的眼睛时,我想为他们带去知识,帮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支教的日子藏在无数细碎的温暖里。每天清晨,孩子们都来的格外的早,手里攥着自家种的脆桃或从家里带的零食,见了我就往怀里塞;在手工课上,他们叽叽喳喳地叫着老师,第一时间向我们分享他们的奇思妙想,把自己折的飞机和千纸鹤送给我们;在举办家长会时,孩子们兴奋地拉着家长去看自己的画手工作品。看着家长满意的神情和孩子洋溢的笑容,支教的辛苦被一扫而空。
涡阳的老人常说“道在蝼蚁”,从前在课本里读不懂的话,在这个夏天忽然有了重量。我们总以为支教是带着知识去“给予”,却忘了孩子们正在用最纯粹的方式教我们如何“看见”——看见土黄色的河水里也有星光,看见皱巴巴的作业本里藏着宇宙,看见贫瘠的土地上,希望能长得比玉米秆还高。
莫言曾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今想起那些在教室门口挥手的身影,终于懂得:教育的神奇,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改变,而是像涡河的水流过田埂,像槐树叶落在肩头,在不经意的触碰里,让两棵树的影子交叠,两朵云的纹路相融,两个灵魂在彼此的光亮里,慢慢长成更完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