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孙振芮】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1

当我攥着提前准备好的采访提纲站在社区活动室时,心里满是忐忑——这些被岁月磨洗过的老人,会愿意向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敞开胸怀吗?直到76岁的周奶奶笑着接过我递去的热水,说"丫头坐吧,我这故事能从民国讲到现在",我才明白,每个老人的生命里都藏着一片等待被倾听的海。

采访的第一位老人是83岁的赵爷爷,他的书桌玻璃板下压着张褪色的奖状,是1958年作为"劳动模范"获得的。"那时候修水库,全村人吃住在工地,我年轻力壮,一天能扛三十袋水泥。"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指关节因常年劳作有些变形,"现在看你们年轻人用机器,快是快,但少了点咬牙坚持的劲儿。"

72岁的陈奶奶则给我看了她的嫁妆——一个掉漆的木箱,里面整齐叠着的确良衬衫、蓝布裤子,还有一本泛黄的《毛主席语录》。"我和你爷爷结婚时就两床被子,他送我这支钢笔,说以后要教我认字。"她轻轻摩挲着钢笔,眼里的光像落满了星星,"现在日子好了,可总想起那时候,一块糖都能甜好几天。"

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故事,远比教科书更鲜活。它们让我知道,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叠加;所谓岁月,不过是他们把日子过成了故事。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独居的刘奶奶。她听力不太好,我们说话要凑到她耳边大声喊,可聊起她的小孙子,她却能清晰说出孩子的身高、成绩,甚至喜欢吃的零食。"每周三他放学来,我头天就去买草莓,他就爱吃那家的。"她说着起身要去洗水果,脚步有些蹒跚,却走得很坚定。

还有91岁的张爷爷,年轻时是教师,退休后却很少说话。直到我们聊起老课本,他突然打开话匣子,背出了几十年前教过的课文,甚至记得某个学生总在课堂上画画。"去年校庆,那学生来看我,带了幅我当年的画像,你说巧不巧?"他笑着擦了擦眼角,阳光落在他脸上,皱纹里都透着温柔。

原来老人的沉默,往往是因为没人问起;他们的孤独,常常是因为没人记得。他们不说想念,却把孙辈的喜好刻在心里;他们不说骄傲,却把学生的成就藏在记忆里。这些未说出口的期盼,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等一句关心,就能长出温暖的藤蔓。

最后一次采访结束时,周奶奶拉着我看她的相册,里面有她年轻时的照片,有子女的全家福,还有我们前几天帮她拍的生活照。"这张好,"她指着我陪她浇花的照片,"以后想你们了,就看看这个。"赵爷爷则把他的旧怀表送给我,"这表走了五十年,准得很,你拿着,别总看手机,日子要慢慢过。"

这些微小的瞬间让我明白,采访不是单向的信息获取,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换。我们以为自己在收集故事,其实是在收获信任;我们以为在给予陪伴,其实是在被他们的生命滋养。所谓关怀,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在相处中都得到了温暖。

离开社区那天,老人们站在门口送我们,挥着手说"常来"。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们身上,像给每个人镀了层金边。我突然意识到,这场社会实践,不是完成一份报告,而是上了一堂关于生命的课——它教会我,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倾听老人,就是在学习如何生活。

往后的日子里,我或许不会再做这样的采访,但会记得多陪家里的长辈说说话,哪怕只是听他们重复讲过很多遍的故事;会记得路过社区时进去坐一会儿,哪怕只是帮他们调调电视音量。因为我知道,对老人来说,最好的关怀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依然被惦记,自己的故事依然有人想听。

这场与时光的对话,终将成为我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