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王战功】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1

第一次走进圣恩养老院时,木质走廊里飘着淡淡的药香与阳光混合的味道。活动室的藤椅上坐着几位老人,有的眯着眼晒太阳,有的低头摩挲着手指。我抱着准备好的故事集站在门口,忽然想起院长说的话:“老人们不是想听惊天动地的传奇,他们只是盼着有人能坐下来,好好说说话。”

起初的拘谨很快被打破。当我讲到我曾经去过的张家界里的神话,张奶奶忽然接过话头,说她小时候听父亲讲过类似的“老神仙”传说,只是细节早已模糊;聊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街头趣闻,李爷爷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比划着当年蹬自行车穿过胡同的模样,“那时候的冰棍三分钱一根,甜得能记一辈子”。原来讲故事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老人们顺着故事的脉络,慢慢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片段,比任何故事都动人。

印象最深的是王爷爷。他曾是中学教师,退休后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时常认不清人。可当我念起朱自清的《春》,他竟跟着轻声背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声音虽颤抖,却字字清晰。结束后他拉着我的手,反复问:“你是来给学生上课的吗?我备好课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有些记忆会被岁月模糊,但刻在生命里的热爱,永远不会褪色。

每次离开前,李奶奶都会往我兜里塞颗糖,“圣恩圣恩,就是得有人念着这份恩。”她的话让我想起养老院墙上的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总以为是在给予陪伴,其实是老人们在教我们如何珍视当下——周爷爷说“日子再苦,嚼着嚼着就甜了”,张奶奶讲“花开花落,都是好时候”,这些朴素的智慧,比任何故事都动人。

如今再翻开那本故事集,纸页间仿佛还留着老人们的笑声与咳嗽声。原来圣恩养老院的“恩”,从来不只是檐下的庇护与三餐的温饱,更是陌生人之间相互温暖的善意。我们用故事串联起当下的时光,他们用人生告诉我们:所谓幸福,不过是有人愿意听你说话,有人愿意陪你变老。这大概就是志愿的意义——在付出与收获的轮回里,读懂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离开时夕阳正浓,老人们站在门口挥手。回头望时,忽然觉得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生命故事,那些平淡日子里的坚守与乐观,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落在心里,悄悄发了芽。原来做志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温柔的双向奔赴——我们用故事温暖他们的当下,他们用人生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