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句“垃圾分类靠大家”的儿歌在幼儿园活动室里落下尾声,我望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骄傲笑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温暖。作为物电学院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这场两小时的“给垃圾找对家”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环保理念的传递,更让我亲历了童真与责任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活动刚开始时,我还在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复杂的分类规则。可当举起香蕉皮道具提问时,二十多只小手齐刷刷举起,奶声奶气的“会烂掉!放绿色桶!”瞬间打消了我的顾虑。那些贴满卡通贴纸的垃圾桶模型,成了孩子们眼中最神奇的“魔法屋”,而写着物品名称的卡片,仿佛变成了等待回家的“小精灵”。
“垃圾宝宝回家”游戏环节,更是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认真与热情。三组小朋友像小战士般投入“战斗”,有人举着“菜叶”卡片冲向绿色桶,有人捧着“塑料袋”犹豫着询问:“这个是不是灰色的?”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小男孩,他把“易拉罐”卡片递给我时,认真地叮嘱:“这个能卖钱,要放蓝色桶!”那份超越年龄的责任感,让我忽然明白:环保意识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这样的瞬间悄悄扎根。
当看到统计结果显示分类正确率高达80%时,团队里的每个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分发“垃圾分类儿歌卡”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卡片塞进衣兜,仿佛那是珍贵的宝藏。后来从老师发来的视频里看到,这些小家伙们回到家就当起了“小老师”,拉着爸爸妈妈辨认垃圾桶颜色,稚嫩的声音里满是不容置疑的认真。
收拾教具时,活动室里回荡的儿歌旋律始终萦绕在耳边。我忽然意识到,这场看似简单的实践活动,就像在孩子们心里投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或许此刻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意,但当他们指着家里的垃圾桶纠正父母时,当他们把废纸片仔细折好放进回收袋时,那颗种子已经开始发芽。
离开幼儿园时,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知道,我们播下的不只是垃圾分类的知识,更是一份对世界的温柔责任。这些稚嫩的声音与认真的眼神,终将汇聚成改变未来的力量,而这段与童真相伴的时光,也将成为我大学生涯里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