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刘璐玮】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5

晨光漫过红色纪念馆的青砖灰瓦时,我和同伴已经站在大门东侧的梧桐树下,手里的宣传单页还带着油墨的清香。今天的任务很简单:向来往行人介绍纪念馆的展览信息,发放印有革命故事的宣传页,再请大家填写一份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问卷。可当形形色色的路人接过单页、提笔书写时,这场实践突然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生活里的历史课”。

最先熟络起来的是纪念馆门口便利店的张姐。她穿着青绿色围裙,一边给冰柜补货,一边笑着说:“你们这单页做得真不错,上次我儿子来帮忙看店,对着上面的‘半条棉被’故事看了半天。”见我们递过问卷,她干脆放下手里的活计,在“是否去过纪念馆”一栏画了个勾:“去年七一单位组织参观,看到那些带弹孔的军装,突然就懂了我爷爷为啥总说‘吃饭不能浪费’——当年他们连红薯干都要分着吃。”她指着宣传单上“红军过草地”的插画,忽然压低声音:“我把单页贴在收银台后面了,好多顾客结账时都会多看两眼,昨天还有个外卖小哥问我在哪儿能看完整的故事呢。”原来红色文化的传播,早已藏在这些日常的边角里,在便利店的烟火气中悄悄生长。

午后的阳光晒得人发暖,斜对面烧烤店的李哥扛着拖把过来换水。他接过宣传单时愣了一下,随即指着“沂蒙红嫂”的故事说:“这个我知道,我老家就是沂蒙的,奶奶总讲当年妇女们半夜给八路军纳鞋底的事。”我们递上问卷,他干脆蹲在台阶上填,在“希望纪念馆增加哪些活动”一栏写得格外认真:“能不能搞点烧烤摊能参与的活动?比如印点红色故事的小卡片,顾客点单时送一张,既能做生意又能传故事,多好。”他的提议让我忽然醒悟:红色文化的传播从不需要刻意“高大上”,烧烤摊的烟火气里,照样能种下历史的种子。

后来遇到的人更让我动容。一位推着菜车的阿姨接过单页,用袖口擦了擦汗说:“这些故事我孙子课本里有,回家让他照着单页给我讲讲。”几个刚下班的工人围过来,指着“工人运动史”的章节讨论:“原来咱们工人当年也这么英勇。”收问卷时发现,有人在“最想对先烈说的话”一栏写“您看,现在的工厂都有空调了”,有人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日子越来越好了”。

傍晚整理资料时,张姐端来两杯冰镇酸梅汤:“今天好多顾客问纪念馆开馆时间,你们这单页真管用。”李哥也凑过来,手里捏着张填好的问卷:“我让隔壁水果店老板也填了,他说想在水果包装上印点红色标语。”看着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反馈,我忽然明白:红色文化从不是陈列在展馆里的标本,而是能扎根在便利店的收银台、烧烤摊的餐桌、菜市场的菜车上,在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里获得新生。

离开时,纪念馆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映着张姐青绿色的围裙和李哥忙碌的身影。这场实践教会我的,远比课本深刻:传承红色基因,不必总说“宏大叙事”,有时只是一张被认真收藏的宣传单,一句“带孩子来看看”的承诺,一个藏在烟火气里的传播创意。当历史走出展馆,走进生活的褶皱里,那些曾经的热血与理想,便成了照亮当下的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