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鲁世翔】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5

7月16日,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筑梦新程实践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学府小区,开展社区调查。

从学府小区回来的这些天,采访本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总在眼前晃动。那些被墨水晕染的页脚、被反复圈画的句子,像一个个坐标,标记着我对“社区发展”的认知如何从概念落地为可触摸的温度。

出发前,我对这次采访的想象停留在“收集建议、分析问题”的框架里,以为社区发展就是由一条条政策、一个个项目构成的宏大叙事。直到真正站在小区的凉亭下,听居民们用带着生活气息的语调谈论“希望”,才突然明白:所谓发展,从来不是悬浮在空中的蓝图,而是扎根在晾衣绳的高度、充电桩的位置、垃圾桶的距离里的实在需求。

最开始记录居民的话时,我总下意识地筛选“有价值”的观点——那些关于加装电梯、规划车位的建议被郑重地画上线,而“楼道灯忽明忽暗”“绿化带杂草该除了”之类的话,只潦草地记在页边。直到第三天,一位遛弯的大爷指着我采访本上的空白处说:“孩子,你记的这些‘小事’,才是我们天天盼着解决的‘大事’啊。”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破了我用“重要性”划分世界的偏见。后来再听居民说话,我学会了放下预设的标尺,把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当宝贝似的记下来——原来能让社区变得更好的,从来不是少数人的“高见”,而是多数人的“日常”。

采访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时刻:前一秒还在听年轻人抱怨“社区活动太老套”,下一秒就看到老人握着我们的手说“希望多搞点剪纸班”。这些看似矛盾的声音,其实藏着社区发展最本质的难题——如何在不同群体的需求里找到平衡点。有天晚上整理记录,发现退休老人提到最多的是“方便”,上班族念叨最多的是“效率”,而带孩子的家长总说“安全”。这些简单的词语背后,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渴望。那一刻突然懂得,社区发展不是追求“完美方案”,而是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识,让每个群体都能在社区里找到舒适的位置。

这次采访最让我触动的,是居民们谈论社区时的眼神。无论是抱怨充电桩不够用的阿姨,还是建议建共享书房的年轻人,说起“希望小区变成什么样”时,眼睛里都闪着一样的光。那种光里有期待,有牵挂,更有把社区当成“家”的认真。有位住了二十年的奶奶说:“我不在乎小区评不评得上先进,就想出门买个菜不用绕远路,下雨时楼道不漏水。”她的话让我明白,衡量社区发展的标尺,从来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居民心里那份“住着踏实”的归属感。

离开小区那天,看到我们贴在公告栏上的联系方式被人用透明胶带仔细粘好,突然觉得这次采访早已超越了“完成任务”的意义。我们收集的那些建议,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这个过程本身,已经让居民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而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整理出的那份报告,而是学会了用更柔软的视角看待世界——明白每个看似微小的需求都值得被倾听,每种不同的声音都在为社区的未来添砖加瓦。

现在再想起学府小区,脑海里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编织成的鲜活画面。这次实践让我懂得,所谓成长,或许就是从只看见“大事”,到能读懂“小事”里的重量;从追求“深刻”,到学会在平凡里发现“真切”。而社区发展的密码,就藏在这份对“真切”的尊重里,藏在愿意俯下身倾听每个声音的耐心里。这大概就是社会实践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在烟火气中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也让我们在与世界的碰撞中,慢慢成为更懂得共情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