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崔宇航】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5

带着学习 “两弹一星” 精神、探寻胶东抗战足迹以及更好地宣传这份精神的使命,我踏上了前往烟台芝罘区胶东革命纪念馆的路程,渴望在那里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精神的力量。

刚入展区,墙上的老照片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从胶东走出的科研工作者,身姿挺拔,目光执着,带着乡土的坚韧投身 “两弹一星” 研制。旁侧泛黄卡片上,洇染的钢笔字记录着他们从寒窗苦读到日夜攻关的历程,字里行间满是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赤诚。凝视着照片,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们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身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不远处的展台上,“两弹一星” 模型散发着沉静的力量。导弹如蓄势待发的利箭,尾翼边缘还保留着模拟发射时的细微磨损;原子弹表面的纹路深浅不一,恰似无数次演算留下的轨迹;卫星太阳能板上,细小的反光颗粒在光线中闪烁,仿佛藏着探索宇宙的渴望。模型下方的说明牌边缘有些卷曲,上面提及胶东输送的人才、筹措的物资曾助力研制,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方水土对国家大业的默默托举。这些模型虽小,却承载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让我深切感受到 “两弹一星” 精神的伟大。

转角处,抗战时期的遗物与科研展品形成了奇妙的呼应。锈迹斑斑的步枪斜倚在展柜里,枪栓上的木纹已被磨平,可我仍能想象出扣动扳机时的决绝;泛黄的支前账簿用麻线装订着,纸页间还残留着谷物的淡淡气息,密密麻麻的捐献记录透着同仇敌忾的决心;简陋的兵工厂工具虽粗糙,铁砧上的凹痕却深浅一致,想来曾锻造出不少保家卫国的武器。这些物件上的岁月痕迹,与 “两弹一星” 模型的精密形成了鲜明对照,却共享着同一份坚韧 —— 抗战时抵御外侮的不屈,与研制尖端武器时的执着,本质都是对家国的守护。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胶东儿女浴血奋战的身姿,内心震撼不已。

阳光透过窗棂,在展品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光线掠过步枪的锈痕、计算尺的刻度、模型的棱角,将不同时空的物件纳入同一束光晕。那些抗战时期的赤诚与热血,仿佛顺着光线,流淌进 “两弹一星” 研制的日夜,成了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养分。

这次胶东革命纪念馆之行,让我收获满满。回到学校后,我会把在馆里看到的这些故事整理成宣讲素材,在给同学们讲解 “两弹一星” 精神时,多讲讲那些科研工作者背后与胶东大地的联系,还有抗战岁月里普通百姓的付出。我会带着这份真切的感悟,让宣讲内容更有温度,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精神背后具体的人和事,让伟大的精神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同学们心中扎根生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