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王子骞】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5

踏入胶东革命纪念馆的那一刻,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脚步。这力量并非来自物理的推拉,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召唤,让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玻璃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枪托处深浅不一的刻痕,让人想起胶东子弟兵在孟良崮战役中用它劈开硝烟的模样。指尖隔着玻璃划过那些凹凸的印记,仿佛能触到战士们紧握枪杆时掌心的温度,能感受到他们扣动扳机瞬间的决绝。旁边泛黄的《胶东大众》报纸上,“一切为了前线” 的黑体字仍透着千钧之力,纸张边缘的褶皱里,似乎还藏着当年军民彻夜赶制军鞋的体温。此刻才真正明白,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与物件,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的呐喊与行动。

在抗日战争展区,一组泥塑场景让时间凝固:穿粗布褂子的农妇正往战士挎包里塞窝头,戴草帽的少年踮脚接过传递情报的纸条,鬓角斑白的老者用烟袋锅敲着石碾,给围观的孩童讲地雷战的故事。这些泥土捏就的人物没有表情,却比任何雕塑都更鲜活 —— 他们是胶东大地上千万个无名英雄的缩影,用最朴素的方式托举起民族的脊梁。站在这组泥塑前,耳畔仿佛响起了农妇的叮咛、少年的脚步声和老者沙哑的讲述,这些声音交织成一曲壮怀激烈的民间战歌。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各自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前路的火炬,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更让人动容。

转过展墙,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的场景突然与历史重叠。当讲到邓稼先在核试验场用手捡拾放射碎片时,展厅里的老式电台突然发出 “滋滋” 的电流声,仿佛在回应戈壁滩上那些没有墓碑的青春。从地雷战的土法制造到核弹的精密计算,变的只是武器的模样,不变的是中国人 “自己的骨头要硬” 的信念。这一刻,深深体会到这种信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骨髓的执拗。从战火中用土办法守护家园,到和平年代用尖端科技捍卫尊严,一代代中国人用行动诠释着何为 “自立自强”,这种精神的延续,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自由参观时,一组对比照片让我驻足良久:左边是 1947 年胶东兵工厂的工人们在油灯下造手榴弹,右边是当代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调试芯片。两张照片隔着七十多年的光阴,却有着相同的眼神 —— 那种专注里,有对技术的敬畏,更有对民族的担当。讲解员说,胶东地区现在的航天材料企业,不少技术骨干都是当年兵工厂工人的后代,这种技艺的传承里,藏着精神的接力。看着照片中相似的眼神,突然意识到,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手把手传授,更是精神的代际传递。当年的工人在油灯下打磨的是保家卫国的武器,如今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钻研的是强国富民的技术,他们的岗位不同,却有着相同的使命,这种一脉相承的担当,让历史有了延续的温度。

离馆前,展厅里的红旗浮雕、军号雕塑、功勋墙依然在脑海中回荡。走出纪念馆,黄海的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回望这座红墙灰瓦的建筑,突然懂得:所谓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力量。就像胶东的山海,既见证过战火中的冲锋,也托举着新时代的航船,而我们,正在成为这传承中最新鲜的血液。这份懂得,不是一时的感慨,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唯有将这份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的奋斗,才能让历史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传递得更加有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