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电学院聚力远航实践队近日走进烟台山,探访烟台京剧艺术馆,触摸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见证历史与当下的交融。

回溯过往,烟台山与京剧缘分深厚。作为国内早期知名京剧演出地,“北京学成、天津走红、烟台唱红、上海赚包银” 的业内说法,勾勒出往昔戏曲交流的火热图景。谭鑫培 1868 年来烟演出,成为 “来烟名家第一人”,开启烟台京剧发展序章;梅兰芳烟台留影,诸多名家登台留下梨园佳话,掖县 “双庆” 堂会、周信芳创建梨园公会,让京剧艺术在此扎根生长。但受限于时代,过去京剧传播依赖戏台、票友自发,场馆设施简陋,传承推广面临诸多掣肘。
如今,烟台山快速发展,京剧艺术馆焕然一新。建筑外观融合传统与现代,白墙灰砖配红门,沉稳又具韵味,成烟台山文化新地标。踏入馆内,历史与当下对话:老戏票、旧报纸上的演出信息,与现代展陈结合,将掖县“双庆”堂会的热闹、周信芳创公会的故事,以及梅兰芳留影的过往,生动呈现。曾经口口相传的戏曲记忆,借由规范展陈,成为可触摸、可探寻的文化符号。

实践队成员穿梭展厅,听讲解、观展品,感受烟台山的蝶变。从过去依赖艺人流动延续戏曲生命,到如今以专业场馆系统传承弘扬,烟台山的发展,是文化传承方式的迭代。京剧艺术馆像一扇窗,一边连通往昔梨园盛景,一边望向未来传承之路,让烟台山文化底蕴更厚重,也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

烟台山的快速发展,不止于建筑更新,更在于文化传承创新。京剧艺术馆承载历史、拥抱当下,吸引年轻人走近、了解,成为烟台山发展中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等待更多人聆听其诉说的往昔与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