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七点,各位成员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就位。开始了今天的疏导工作,我们的领头队员尤为重要,站在队伍的最前线开始引导一辆辆车辆进入我们的接送区域。我们的任务目标,是让每一辆接送学生的车辆整齐划一的停在规定的区域。并在此区域为小学生们接送保驾护航,基本包括帮助学生们开车门,引导学生下车和关闭车门引导家长有序离开。
七点十分,我把绿马甲套在校服外面,拉链拉到一半就去拿停车牌。第一辆黑色轿车压着黄线停下,我弯腰敲敲后排车窗,车门“咔”一声推开,小女孩自己蹭下座椅,我顺手把书包从她肩上接过来,另一只手扶住车门边,等她站稳了,再把门轻轻带上。
她把手递给我,掌心有点潮,大概是刚在车上捂的。我牵着她穿过斑马线,走到门口值班老师那儿,帮她把口罩摘下来,看她张嘴测温,顺手把书包递过去,她说了句“谢谢叔叔”,声音还带着刚起床的哑。
我点点头往回走,绿马甲被风吹得贴在身上,下一辆车已经打着右转灯靠边,我抬手示意,再重复一遍开门、接包、关门、牵手的动作。半小时里,这些动作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没有多余的声响,只有校门口电子屏上的时间一格一格地跳。

绿马甲完成校门与路段秩序维护后,未作片刻停顿,即在校门东侧架空层展开现场调研。记录表、影像资料、家长与教师的书面反馈被依次摊放,形成一幅全景式运行图;所有信息按“人、车、路、校”四条主线被迅速分类,堵点以红色标签集中标注,亮点以蓝色标签并列呈现,整体态势一目了然。 
随后,调研组采用问卷、现场访谈及可视化标注三种手段交叉验证。问卷通过线上渠道同步推送,现场访谈则选取家长、教师、交警代表各若干名,围绕通行效率、秩序维持、志愿者配置等维度展开;可视化标注在移动白板完成,以红、蓝标签分别对应问题与经验,使信息密度与可读性同时提升。
经过集中梳理,改进方向已清晰归纳:固定“老带新”志愿搭档,降低临时沟通成本;细化放行时段,减少瞬时车流叠加;将原有锥桶替换为可折叠护栏,缩短布设与回收时间;把家长止步线前移,扩展校门缓冲区。每一条建议均匹配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形成可追踪的实施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