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法学院】向海而生为梦来,山区儿童圆理想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4-07-27

2024712日,烟台大学法学院律行逐光普法支教队来到了枣庄市山亭区的蒋自崖村,这已经是律行逐光支教队前来支教的第三个年头,7个小时的大巴车程并没有抵挡住支教全体队员的支教热情,我们都怀揣着自己支教的梦想,都想让山区的孩子们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支教队部分同学负责的支教内容是民法小课堂,在上课之前,他们十分的紧张,担心民法太过于深奥,无法让孩子很好的接触和理解,害怕课程准备的不够完美,担心孩子们对他们的课程不感兴趣,但无论有多少困难,支教队队员坚信为孩子们带来的法律知识,法治思维,一定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守法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一遍一遍的看着我的教案,一遍一遍的对着镜子进行试讲,为的就是尽全力呈现出一堂出彩的课程。

随着农村的鸡鸣响起,枣庄的第一缕阳光照入窗户,支教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蒋自崖村的条件比较艰苦,教室的环境和多媒体设备都并不尽如人意,在调试设备时队员们更加的紧张,担心不能把课程很好的展示出来,担心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担心中,队员们的头上逐渐冒出了很多汗珠,心中忐忑不安。这时,村里的孩子们也逐渐走进了教室。

他们穿着朴素,可爱的小脸上挂着笑容,虽然太阳的曝晒让他们显得有些黝黑,但我从他们的脸上仍然看出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队员们看到了他们对于知识,对于外面未知的世界的渴望。也就是在那一刻,大家知道不论条件有多么艰苦,只要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一趟支教之旅便是值得的。

七月的枣庄是炎热而难熬的,蒋自崖村委会的教室只有两台老旧的电风扇,他们吹起来吱呀吱呀的声音诉说着天气的酷热。但也就是这样的风扇,吹散了教室内的热气,但并没有吹散孩子们求知的热情,当三十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坐在教室中,民法课堂就正式开始了。在课堂上,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压岁钱的历史,压岁钱应当由谁保管,压岁钱应当属于谁,压岁钱应当如何使用等问题。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大家总是能将问题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大家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逐渐被培养起来。

课程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队员们喊出“下课”,同学们一起起立,喊出那声“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的时候,队员们的眼眶有些湿润。其实更应该谢谢这帮孩子,能够让队员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让大家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知输出给孩子们,让书本上死版的知识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知识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播,而不是只存在自己的脑子中逐渐被遗忘,知识只有被传播给需要的人,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

支教队队服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无畏苦暗,长夜终会临光”,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一束光,刺破长夜,迎接光明的未来。正如支教队的队名“律行逐光”那样,跨越无数的山岭去追逐光,希望被支教队帮扶的孩子们能够跨过漫漫长夜,向着光的方向,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康庄大道,从大山中走出,成长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大人。路或许有点窄,途中或许有点艰辛,但风雨之后,定然是灿烂的彩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