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阳旸,男,山东寿光人,山东省翻译协会会员,前新青年支教组织理事长。烟台大学法学院2015级校友,在校期间,主持本科生课题并发表结题BOT论文两篇,两次获得“思源”校友奖学金,被评为“烟台大学优秀毕业生”。曾获得“2017年度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专项基金最美志愿者”、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组三等奖,并入围“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现场决赛。2019年,获得梁秋实文学奖译文组评审奖总顺位第一名。
忠于热爱,稳扎稳打
在梁秋实文学奖的颁奖礼上,隋阳旸在台湾交流学习期间,他的《刑事证据法》老师林辉煌代为宣读了获奖感言,隋阳旸十分谦虚地讲到:忝列于众多翻译前辈中,实为惭愧,后辈的专业是法律,翻译毫无基础与经验,靠着朋友说的对文字的些许敏感,斗胆参与征选,首次参赛便得奖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也少有地感受到自己竟还如此年轻,任重而道远。他将此次获奖归结为“缘分和运气”。但他的同学景明东却说:“‘成功不是偶然,是日日夜夜付出最终形成的必然。’这句话来形容阳旸再合适不过了,获得第32届梁实秋文学奖,是对他付出的最好肯定。”在翻译方面有如此成绩,他身边的人却一点也不意外。朋友邵纪元说:“大三时,我决定出国留学,于是我们经常凑在一起分析长难句和翻译文章。某次读到一句英文百思不得其意,阳旸研究后,立即翻译出来为我解答了困惑,也让我感觉到了语言之美!所以,他如此年轻就获此殊荣,也是意料之中,因为在他身上,一切皆有可能。”正是忠于对翻译的热爱,才让稳扎稳打的隋阳旸获得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和这份经过努力得来的成就与荣耀。
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在大学期间,隋阳旸积极参与了支教活动。他于2015年、2016年两次前往四川省大竹县某小学支教。在担任团队负责人期间,两年中选拔派出支教队伍20余支。隋阳旸多次参与全国性公益支教论坛,曾在北京、南京、杭州、深圳等地参加活动,积极向优秀公益支教组织请教经验心得。即使他所在的支教队伍选拔标准很高,选拔过程一般会持续近一个学期,但正是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使团队受到了各支教学校及孩子家长的欢迎。身在这个团队让隋阳旸觉得自豪,回想支教之行,他说自己没有遗憾。和隋阳旸一起去支教的队友们,都和他一样热情且单纯。在支教过程中,隋阳旸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对隋阳旸的评价大都是有理想、有温度、有韧性、肯吃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处事沉稳含蓄等等。的确,跟他相处后就会觉得,他是一个会让对方感到温暖舒服的人,他会细心周到地帮助每一个人,同时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尊师重道,开阔视野
在烟大时,隋阳旸常常去拜访袁瑜琤老师,“袁老师是一个非常希望与学生交流的人,听他讲话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像长辈在分享故事,里面又藏着人生道理”,隋阳旸这样说。2017年,隋阳旸曾赴台湾东吴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在他谈到自己台湾交换访学之旅时,他还记得去之前时因为十分纠结,于是就请教了以前做过访问学者的袁老师。“他跟我说,去,一定要去!他说在新的环境里,我会见到不同的事物,不一样的天地。”隋阳旸十分庆幸自己去了,在台湾交流的这半年是他大学四年过得比较充实的半年,也是因为交换访学的这一个学期,几乎改变了他整个人生的规划。而隋阳旸这次获得梁实秋文学奖,也恰好缘起这场交换之旅。
隋阳旸对这次获奖最深的感受是:只要敢想敢做,年龄不是问题!他还如此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就像在台湾交流时,教他《法理学》的杨奕华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思想上可以天马行空,但行为上还请务必克制”,这让他受用至今。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隋阳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也只有短短八个字:多点倔强,晚点投降!愿他生活里有热汤和甜食,背包里有书本和远方,一切困难都能云淡风轻,每份孤独都能拥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