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晓,男,烟台大学研究生。曾获山东大学(威海)“半岛研究生法学论坛”征文三等奖、烟台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竞赛一等奖、博研堂案例研讨会最佳个人风采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烟台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项。在校期间公开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主持烟台大学2019年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从社会规则到法律规则——英国早期陪审团基本功能研究》。在完成该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翻译了A History of Lay Judges(《外行法官审判的历史》),该书系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的一个综述性研究文集,译文总字数30余万,正寻求作者正式授权后出版。
学以致用 奋发拼搏
可晓是烟台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学习之余,参加多项比赛、研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可晓看来,对学习帮助最大的就是对本学科专著和论文的大量阅读,首先是阅读本专业公认的必读书目,从而建立该学科的框架;在有了框架之后,再针对个人的难点和兴趣点下载相关论文继续阅读,而论文筛选也一定要从核心期刊和C刊中进行。他认为,和高手对话才是有效的学习。
虽然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影响进行相应的实践。但可晓觉得这是值得的,可以抓住机会参加论文比赛、科技立项、案例研讨或辩论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可晓说:“对我提升有帮助的还有就是逼自己进行论文写作。因为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打通阅读过程中的知识点,使它们真正内化到身上。”这种奋发拼搏的精神,让他在完成该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翻译了A History of Lay Judges,让他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越战越勇,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
认清自我 迎难而上
李婵曾说:“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而现实就是如此,无论你有多优秀,归根到底还是要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可晓便是这样,面对现在的考博期;面对申请考核制的博士招生方法,搜集分析很多院校的招生信息;面对三年以来的学术成果和能力,考察范围的宽泛,也会迷茫、缺乏考研时那种目标明确的感觉。但可晓说:“当我专心修改读博计划书和硕士论文大纲的时候,不再胡思乱想患得患失的时候,能够忘记这种迷茫感,得到一种心里的踏实。而当时定下的目标就是要顺利读博,目前也在全力准备。”可晓未来的规划就是在国内读一个法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申请去国外读一个哲学博士,回国后找个适合自己的高校任教。张衡曾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生路上总是少不了荆棘,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自我,理性选择方向,就算难,也要上。
挥却茫然,拨云见日
当踏入人生的新阶段时,难免会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可晓也是如此。他讲到,“我最迷茫的时期应该是现在的考博期了。申请考核制的博士招生方法,需要我搜集分析很多院校的招生信息,并且它看重的是三年以来的学术成果和能力,考察的范围比较宽泛,所以我时常找不到考研时那种目标明确的感觉。说实话,现在我还没有完全克服,不过当我专心修改读博计划书和硕士论文大纲的时候,不再胡思乱想患得患失的时候,就能够忘记这种迷茫感,得到一种心里的踏实。”由此可见,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克服迷茫的一大有效方法。过了迷茫期,自然就要努力的去提升自己,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比赛,可晓表示,论文写作是一提升大法,其固然枯燥,对自己却是有着全方位的提升。“对我提升有帮助的就是逼自己进行论文写作。因为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打通你阅读过程中的知识点,使它们真正内化到你身上。”坚持写作,适当的逼自己去做有意义的事,不仅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也是对毅力的一种磨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晓荣誉众多,可他从未停下求知的脚步。尽管有些事枯燥乏味,他仍旧以惊人的毅力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务。在团队活动中,他积极向上,努力成为团队的领头者;在比赛中,他以个人荣誉为动力,让自己勇往直前冲向前方,为自己抓住一个个机会,努力拼搏。尽管在过程中有过迷茫,有过挫折,他依然秉持初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学业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阅读,扩充自己知识量,积累写作的经验。在目前的考博期,可晓对未来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他能乘风破浪,飞跃苍穹,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审稿时间:12月7日
审稿人:孙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