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青年帜
首页 >> 正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蒋子莹|去生长,去创造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3-12-17

蒋子莹,211-6团支部中共预备党员党小组成员,大二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曾任2021烟台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2021年烟台大学社团先进个人、2022年烟台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曾获2021年烟台大学“给祖国的一封信”征文三等奖、柏舟文学社十二月创意写作大赛“和2021说再见”征文三等奖、文学与新闻播学院团委“说出你心中的年味”征文优秀奖、烟台大学阳光爱心社“中华母亲节”征文三等奖、2021年烟台大学创意写作大赛三等奖、烟台大学2021-2022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第一届“见山杯”全国创意写作大赛二等奖、2022年山东省“书香山东·读书征文”征文活动三等奖、2022年烟台大学创意写作大赛二等奖、2022“烟台大学志愿文学”征文校级二等奖、2022年烟台大学读书节“读书之星评选”二等奖、烟台大学“十九届记者节”非专业文稿组三等奖、烟台大学“第十八届记者节”非专业文稿组二等奖、2022-2023年度省政府奖学金。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无论走多远,始终记得为什么出发。初入烟园,蒋子莹满怀着对中文的热忱,于书香中“看见自己”、“看见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陈思和老师的一句话给予她极大的启发,“如果没有大量的作品阅读积累,如果没有对作品如数家珍,那就不可能产生自己原创性的观点。你就只能在前人打造好的框架里亦步亦趋”。中文学子要有的一个基本能力,“文本细读”,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抛开作品读了大量的批评文章,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立竿见影的,但实际上只是徒有其表。因而,蒋子莹的大学生活很简单,中午下课食堂很挤,就会跑到图书馆拿着一本书读,鲁彦、张洁、翟永明……这些作家都可能在此刻与她相遇。日积月累,慢慢的自己的脑子里织起了网,一点点完善自己的阅读谱系。

阅读会让蒋子莹看到一种多样化的书写可能,她认为,“人一生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最后选择一种,尽可能地兑现那些‘早就潜伏在你身上的东西’”。这促使蒋子莹从大一开始便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至今已经写了七八本,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实现对生活的“交托”、对时间的“拒绝”、对“遗忘”的抵抗。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人生就像一次旅程,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路线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欣赏路途中的风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蒋子莹面对生活中繁重的工作以及学业任务,积极协调,将涌过来的事情划分等级,做好规划,充分利用时间,做到工作学习三不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件事情她都会认真去做。蒋子莹作为一名党员,将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用真心去付出,用汗水去浇灌,用努力去完成。

批判能力是智者的利剑,理解能力是明者的慧眼。这既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必备技能,亦是蒋子莹在工作和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永远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不要被权威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裹挟,去独立思考;同时也要拥有“置身事内”的感受力,去生活,去感受,并且,去热爱!

纵行千里独行客,何惧前路雨潇潇

信仰之于蒋子莹,是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在明灯的指引下,蒋子莹一步步积累经验,攻坚克难。处于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刻,她的方法是继续做,哪怕是把手底下的一篇抄写任务完成,那也是将事情推进了一点点。用“做”来攻克焦虑心魔,做着做着,路就有了。

挫折之于蒋子莹,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困境,是对所学学科价值的追寻,也有对自我价值的叩问。她也有摇摆的时候,也有过“虚无”的感受。每当出现很寂寞的情况,蒋子莹会去寻求帮助,最终还要自己想明白。而这迷茫时,鲁迅的身影总是浮现于蒋子莹的脑海中。她说:“先生一直在突围,面对人生以及社会的困境,他永远是一种站立的姿态,他甚至不惜让自己痛苦。”鲁迅先生的光芒照亮她前行的路,给她带来无尽的安慰。

追风赶月莫停留 平芜尽处是春山

畅想未来。人生并不会一帆风顺,而蒋子莹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局限中找寻自由,尽可能地保持内心充盈。她爱韩国作家金爱烂的“生活是夜,这里有歌”,说:“它似乎代表了某种人生的态度,好像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她喜欢张之路老师的一句话“写作是面向太阳站,把影子留在后面。”,说:“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肩住黑暗,传递喜悦。”

采访的最后,蒋子莹说:“我想感谢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和姐姐,我也想感谢我的老师,志存高远的话我都记住啦!”与此同时,蒋子莹以北岛的一句诗送给文院学子们:“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美好不休不止,宇宙广袤无垠,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兑现自己的才华,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史静蕊 来稿时间:12月15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