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基层风采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生科院】春风化雨,植入人心

来源:发布时间:2023-04-13

春风化雨,植入人心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服务社会之道,通过产研融合,努力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着力攻克事关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基础课题和关键技术。他们将团队以“植入人心”命名,立志把植物坚韧、顽强的品格融入生命,“润物细无声”中培育一批批科研人。他们就是以卞福花教授为负责人,以李明月、吕泽毅、李丽霞、逄玉娟、李文玉为项目主要指导老师的科研育人团队,其组员共包含研究生9名。近年来,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1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11项,横向经费200余万元,并参与到山东省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梦田花房·关爱儿童心灵成长计划”的建设与发展中。

潜心科研,助力振兴显担当

冀己尘雾之微,补益山海;黄燃木光,增辉日月。在团队中有这样一袭身影,她以花草启人心,以知识助振兴。她就是该研究组的负责人——卞福花,现任烟台大学教授,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主要从事植物资源调查、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及种群生态学等相关研究工作,主持科技部工作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省自然基金面上、省重点研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专利一项,出版著作一部。当问及团队打造初衷时,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生态保护和良种选育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在项目定题时,便选择以北沙参作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重心。作为山东省道地药材,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北沙参在多地发布的预防和治疗药方中均有提及,市场对其重视程度和需求随之大为增加。卞福花老师曾寻遍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多个明确记载产有野生北沙参的地域,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为支撑,对北沙参的良种选育和生态种植技术展开研究,有序进行了育种和种植技术试验,扩展种苗组织培养技术和功能性开发等探索工作,不仅助力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而且多年来踏遍山川,实行了产研融合,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去。

聚阳生焰,团队合作绩斐然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诞生绝非仅凭一己之力便可成就。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团队的合作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当我们问及什么致使课题组取得斐然的成绩,老师多次提到:“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探索之路上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山东省草本植物资源普查时调查队各位成员彼此支持,一起克服野外恶劣环境的困难,在后续整理材料过程中各位成员各司其职,一同完成每项任务。据团队研究生回忆道,老师带领大家前往威海文登区进行草本普查时,环境十分恶劣,清晨的山头,露水布满周边植物,拄着登山杖,所有人脚着高筒雨靴走在上山的路途中,夏日的燥热伴随着猖獗的蚊虫,陌生的山头还要担心蛇的出没。即便如此,恶劣环境仍无法阻挡科研的脚步。跟随着卫星地图的指引,有时看似宽阔的平坦大道,怀抱希望走过去也只是深山沟壑;有时看似道路就在眼前,却因为围栏的存在不得已找个洞爬出去,这是一种曾未有过的体验,但师生齐心便在艰难的环境中打造了另一番柳暗花明。“无规矩,不方圆”,完整全面的规章制度在团队日常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独行快,众行远”,联系紧密的合作交流实现了“1+1>2”的效果,团队内良好的“传帮带”模式使得认真严谨的态度通过一届又一届地传承,为整体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作导向

三尺讲台,满怀敬畏之心;十年风华,承载知识慧心。在植入人心科研育人团队中各位指导老师谨记“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为范”的理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业指导老师虽从事的教学课程不同,但都有对三尺讲台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尊重,多年如一日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将科研与育人相锲合,围绕着卞福花老师科研项目而开展创立的“春风化雨·‘植’入人心——科研教学探索机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取得了不斐的成果。采访中“植”入人心团队老师向记者坦言——立德树人乃是团队治学之根本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始终坚持治学与修身为重。在治学方面,老师们力戒教学上的生搬硬套与说教主义,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深入农村田地,向农民学习,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采访中卞福花老师向记者提到——在植物实验研究中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卞老师总是将自己在学校或者其他项目中拍摄的植物图片作为教具,启迪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在修身方面,老师们不定期邀请高水平专家、学院领导、专业思政老师等开办专题讲座,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视野,同时带领团队助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学院的“梦田花房·关爱儿童心灵成长计划”中,注重当代儿童的心灵健康,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尊重生命。团队老师以自身为范,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完美诠释了爱的教育灵魂。

寻怀大局,心有炬火燃理想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为深入了解并记录昆嵛山植物,卞福花老师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昆嵛山,走遍所属分场的沟沟坎坎,进行实地考察。数年的考察活动中,他们拍摄了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时期以及不同环境的植物照片,在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图片支撑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昆嵛山常见维管植物》这一著作。当提及编版此书的初心时,卞老师向记者提到——当前人们对昆嵛山掌握的资料并不具体,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团队十余年积累的资料对昆嵛山上的植物有一个具体统计,编版成书加深人们对昆嵛山的丰富的物种基因库的认识。其次,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编版为学生的生物多样性实习提供一本更为实用的教材,填补昆嵛山植物研究的空白,提高人们对昆嵛山的保护意识。“植”入人心团队不仅在科研项目方面通过昆嵛山植物草本志、山东草本植物普查等加深对“命运共同体”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在产学转化方面积极参加各项赛事活动,以北沙参为对象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农户解决北沙参要求高、收成低等问题,积极推动北沙参自田间至市场的持续流通,实现农民增收。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人的努力,理想的火炬才能高高举起。无论是为填补空白而努力,还是为农民创收,老师们都做到了科研上不跟风,不追求“假”“大”“空”的科研项目,紧紧围绕自己擅长和从事的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深耕,生动展现了烟台大学老师们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科研精神与治学理念。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老师们以自身为范,引导学生追寻正确价值取向;以行为为杆,树立笃行致远,砥志研思的科研精神。每每看到他们坚定执着的身影,我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匠心—师心。

审核人:牛鸣昊   来稿时间:2023年4月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