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片小小的、褪色的红。那是一枚长征纪念邮票,是外公在我离家求学时,郑重放入我手心的。他说:“孩子,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走再远也不能忘。”
这抹沉淀在方寸之间的红,在我心中,曾是战火与鲜血的颜色,是牺牲与悲壮的象征。它记录着瑞金城外的点点星火,湘江畔弥漫的滚滚硝烟,遵义会议上那盏照亮中国革命前途的明灯。它见证着钢铁般的意志如何跨越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见证着坚定的信仰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淬炼成钢。这红色,厚重如史书,沉重到需要一代人用全部的青春和生命去书写、去浸染。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逐渐读懂了这抹红更深层的含义。外公常说,这红更是希望与新生的曙光。它是延安窑洞里透出的、指引方向的明亮灯火,是千家万户门前高高挂起的喜庆灯笼,更是天安门上第一面迎风飘扬、让亿万同胞热泪盈眶的五星红旗。这红色,从最深重的苦难中破土生根,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茁壮发芽,终于长成了今日庇佑神州大地的参天大树。
如今,这红色早已融入新时代的脉搏,奔流在国家的血脉中。它化作了驻村干部奔走在田埂山乡的匆匆步履,化作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时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执着灯光,也化作了我们青年学子在图书馆奋笔疾书、追求真理时眼中闪烁的理想之光。这抹红,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从外公那一代人的手心,稳稳地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肩头。它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并非尘封的往事,而是一股滚烫的、至今仍在奔流不息的强大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或许不再弥漫硝烟,但同样布满科技的高峰、文化的深壑与时代的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红色基因最活跃的传承者,让它在我们为理想挥洒的汗水中,在我们为国家复兴发出的呐喊里,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坚守中,焕发出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