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创生”小队前往邹城、曲阜、嘉祥的“三下乡”实践之路。这片孕育了孟子、孔子、曾子三位圣贤的土地,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藏着穿越千年的精神密码。当脚踩在齐鲁大地的泥土上,听着当地老人讲述圣贤故事,我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课本字句,而化作了真切的心灵触动。
在曲阜孔庙,参天古柏与红墙黄瓦相映成趣。导游指着大成殿前的盘龙石柱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困厄却始终不改其志。”望着殿内“万世师表”的匾额,我忽然读懂“仁”并非抽象的道德教条。在邹城孟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碑刻苍劲有力。当地学者讲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我意识到这份对正义与尊严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脊梁。
最让我动容的是嘉祥曾子故里的见闻。“吾日三省吾身”的训诫在农户家中的春联上静静流淌,“孝悌”文化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言行。我们走访的张大爷家,四世同堂和睦相处,他给我们展示家族流传的《曾子家训》手抄本,泛黄的纸页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八个字墨迹犹新。这让我明白,儒家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民间烟火中的生活智慧。
实践中,董潇童还参与了当地“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服务。看到白发老人和稚气孩童一起诵读《论语》,听着返乡青年用直播讲解传统礼仪,我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正如侯老师所说:“三下乡不是简单的文化寻根,而是要在古今对话中找到精神共鸣。”
七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圣贤思想带来的震撼却久久不散。我渐渐懂得,孔子的“仁爱”教会我们心怀善意,孟子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坚守原则,曾子的“三省吾身”提醒我们修身自省。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不仅回答着古人的精神困惑,更指引着当代青年的成长方向。
返程途中,车窗外的田野绿意盎然。我知道,这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更要将这份智慧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修身立德中成长,在服务社会中担当,让圣贤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