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有一所学校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在烽火硝烟中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它就是被誉为“革命熔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从1936年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在短短9年间,不仅为民族解放事业输送了约10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更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核,成为凝聚人心、砥砺斗志的精神灯塔,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必须培养一批具备坚定政治信仰、过硬军事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1936年5月,为适应红军长征胜利后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以西北红军大学为基础,在陕西瓦窑堡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为学校奠定了“培养抗日救国军政人才”的核心使命。
1937年1月,随着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设在延安城内。此时的抗大,已成为党在敌后培养干部的主要基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适应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的需要,抗大先后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等根据地设立了12所分校,形成了“总校引领、分校辐射”的办学网络,让革命火种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燎原。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抗大总校迁往东北,后与其他军事院校合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虽然办学形式随时代变迁,但抗大所孕育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人民军队和党的干部教育的宝贵财富。
抗大的办学条件堪称“白手起家”。延安时期,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学员们就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为桌椅,以膝盖为书桌;没有教材,教师们就结合抗战实际自编讲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亲自走上讲台,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战略和革命形势。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许多都曾在抗大课堂上首次系统讲授,成为学员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在教育方针上,抗大始终坚持“政治第一、军事第二”,将坚定的政治信仰放在培养首位。学员入学后,首先要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明确“为谁打仗、为何革命”的根本问题。同时,抗大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上,学员们学习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方法;课堂外,他们直接参与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群众工作,甚至在日军“扫荡”时拿起武器保卫根据地。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成长”的模式,让学员们迅速从青年学生、农民转变为能文能武的革命战士。
抗大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既有红军老干部、工农子弟,也有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学生,甚至有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学校打破身份、性别、地域的界限,倡导“团结就是力量”的校风,学员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战斗,在艰苦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民谣,正是对这所学校在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为深入体悟抗大精神的时代内涵,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专程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实践。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抗大校史陈列馆。步入展馆,队员们首先被一组复原场景吸引:昏暗的窑洞里,土炕上铺着粗布被褥,墙上挂着“持久战”的简易地图,几名“学员”模样的蜡像正围坐在煤油灯旁,有的在抄写讲义,有的在低声讨论战术。讲解员介绍,这正是抗大学员日常学习的真实写照——即使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他们也坚持在窑洞里上课,手指冻僵了就搓一搓,墨水结冰了就放在怀里焐化。队员们驻足良久,有人轻轻触摸着展柜里的粗布军装和补丁书包,感慨道:“课本里‘艰苦朴素’四个字,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细节。”
在“抗大课堂”复原区,实践队参与了一场特殊的“情景教学”。队员们坐在石头垒成的课桌后,当地党史专家以“抗大校训的诞生”为主题,讲述了1938年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背景:当时正值抗战进入关键期,部分学员存在纪律松散、作风浮躁的问题,毛泽东的题词既是对校风的规范,更是对革命者精神状态的要求。“比如‘紧张’,不是指焦虑,而是指面对战争时的警觉与高效——学员们白天上课,晚上可能就要拿起枪参加战斗,这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就是抗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专家的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纷纷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
实践队还走访了抗大的“露天课堂”和“劳动基地”旧址。在当年学员开垦的梯田旁,队员们尝试了用锄头翻土,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抗大学员不仅要读书,还要种地、纺线,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用劳动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更锤炼了意志。”队长指着一块刻有“开荒模范班”的石碑说,“现在我们总说‘内卷’‘躺平’,但看看前辈们在绝境中创造的奇迹,才明白‘自力更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实践的最后,队员们在抗大校训碑前举行了一场简短的宣誓仪式。“继承抗大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誓言在山谷间回荡,与远处的宝塔山交相辉映。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抗大师生用生命诠释的“为信仰而奋斗”,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力量。
抗大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办学史,更是一部精神成长史。它所孕育的“抗大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大作风既是抗大的立校之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艰苦朴素的作风方面,抗大师生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内涵。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们开垦荒地、纺线织布,在解决温饱的同时,锤炼了“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意志。这种作风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脱贫攻坚中的攻坚克难,还是科研领域的自主创新,都离不开抗大精神中“艰苦奋斗”的底色。

在政治方向上,抗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无数抗大学员毕业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在华北平原、在华南山区、在敌后根据地,用生命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据统计,抗大培养的干部中,有近万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他们用热血铸就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精神丰碑。
如今,延安抗大旧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有无数人走进这里,在窑洞教室、校史陈列馆中追寻那段烽火岁月。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的实践之旅,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与致敬——通过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中坚守信仰、在危难中担当使命的情怀,从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坚定地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抗大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代表的“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初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奋斗”的精神,永远是照亮中国人民前进道路的不灭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