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经管学院】寻根杨家岭,感悟延安魂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杨家岭的窑洞前,黄土高原的风带着历史的厚重掠过;中央大礼堂的屋檐下,岁月的痕迹里藏着改变中国的力量。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怀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走进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触摸时代脉搏,在为期两天的实践中,沉浸式感受中共中央在此13年间(19381947)书写的壮阔篇章。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散布在山坡上的一排土窑洞——这里曾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住所。推开毛泽东旧居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简朴到极致的气息:靠窗的土炕上,铺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被褥;炕边的木桌磨损得发亮,上面摆着砚台、毛笔和几本泛黄的书籍,桌角的油灯玻璃罩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的烟渍。

就是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还有《论持久战》的部分章节。讲解员指着油灯轻声说道,“1941年冬天特别冷,窑洞没有取暖设备,主席就裹着棉被写作,手指冻僵了就搓一搓,墨水结冰了就放在怀里焐化,常常一写就是通宵。队员们围在桌前,有人轻轻抚摸桌面的纹路,有人对着油灯凝神良久。课本里说艰苦朴素,今天才真正明白,那不是刻意的克制,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革命事业的自觉。队员小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笔尖微微发颤。

在周恩来旧居,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细节:炕边的木箱上,放着一副磨得光滑的纺车。“周副主席白天处理党务,晚上就和大家一起纺线,还被评为‘纺线能手’呢。”讲解员笑着说。实践队特意准备了纺线体验活动,队员小王试着摇起纺车,线穗子却总缠成一团。“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好真不容易。老一辈革命家在百忙中坚持劳动,不仅是为了克服物资困难,更是在用行动告诉大家‘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不是口号。”小王擦着额头的汗,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了新的理解。

穿过一片枣树林,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映入眼帘。这座由陕北军民共同修建的建筑,青砖墙体上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石刻,正门上方“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刚劲有力。走进礼堂,首先看到的是主席台上方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的标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格外醒目,台下的木质长椅整齐排列,仿佛还能听见当年代表们热烈的讨论声。

19454月,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重现七大情景模拟活动:队员们分别扮演不同根据地的代表,围绕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议题展开讨论。当时有代表提出,抗战胜利后应该建立联合政府,也有代表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扮演记录员的队员小张一边念着史料,一边感慨,原来伟大的决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无数人在团结中碰撞、在真理中凝聚的结果。

模拟结束后,全体队员站在主席台下方,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言在礼堂内回荡,与窗外的风声交织,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代表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杨家岭的山坡上,有一片整齐的梯田,这里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的“试验田”。实践队特意联系了当地老乡,借来锄头、镰刀,体验“开荒种地”的辛劳。“当年没有耕牛,大家就用人力拉犁;没有肥料,就收集草木灰和农家肥。”78岁的老党员王大爷带着队员们来到田边,指着一块刻着“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说,“就是凭着这股子劲,我们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更养出了‘不服输、不叫苦’的精气神。”

队员们分成小组,有的翻土,有的除草,有的整理田垄。阳光炙烤着黄土,没一会儿,大家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手掌也磨出了红印。“以前总觉得‘艰苦奋斗’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它就藏在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挥锄里。”队员小陈擦着汗说。劳动间隙,王大爷给大家讲起“杨家岭的故事”:当年八路军战士帮老乡挑水、种地,老乡们悄悄给窑洞送柴火、缝棉衣,“军民鱼水情不是说出来的,是你帮我、我帮你,一点点焐热的。”

傍晚时分,实践队在旧址的小院里举办了一场“红色故事会”,队员们分享一天的见闻与感悟。“从领袖的窑洞到普通的梯田,从严肃的会场到热闹的纺车旁,我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不管条件多艰苦,都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是不管分歧多尖锐,都能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智慧。”队长的总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离开杨家岭时,夕阳为窑洞镀上了一层金边。星火燎原实践队的队员们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那些在窑洞里闪耀的思想光芒、在礼堂里凝聚的团结力量、在田垄上生长的奋斗精神,终将化作青春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燎原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