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经管学院】窑洞桌前悟真知,杨家岭上忆峥嵘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七月流火,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迎来一批特殊访客。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星火燎原实践队的同学们站在中央大礼堂外,仰望着这座灰砖建筑,试图从一砖一瓦中感知历史温度。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桌子,就是毛主席撰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用过的。讲解员话音未落,队员赵一童俯身细看桌面上隐约的墨迹。她突然发现桌角有道深约半厘米的划痕:这可能是主席思考时无意中刻下的?这个细节瞬间点燃了整个团队的兴趣。队员们围拢过来,有人测量划痕角度,有人查阅史料中关于毛泽东工作习惯的记录,原本教科书上的理论文章突然有了具象的载体。

在毛泽东旧居的窑洞里,队员们遇到正打扫院落的当地老人张建国。老人祖父曾是根据地文书,他指着院中石凳说起家族口传的历史:毛主席写累了就坐这儿抽烟,看见老乡总要招呼过来拉家常。队员们顺势展开街头访谈,收集到七段珍贵民间记忆,这些鲜活的个体叙事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实践队队员于文倩提出:刚才发现的桌角划痕,或许比整篇教材更能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队员们蹲在窑洞前整理访谈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实物观察细节和口述史素材。实践队队员古佳怡在速写本上勾勒旧址布局,发现抗战时期办公区与生活区的融合设计暗含现代社区规划理念。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坐在礼堂木椅上召开现场研讨会。对比上午在革命纪念馆看到的统计数据,结合实地测量的窑洞空间数据,同学们激烈讨论着物质极简与精神丰盈的辩证关系。那些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等词汇,在亲手触摸过的斑驳桌椅间变得可感可触。

据悉,该实践队后续将结合建筑测绘、口述史整理和文献比对,形成杨家岭革命旧址空间与精神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报告,让红色资源研究跳出单纯缅怀,走向实证与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