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罗国骥】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初次站在畜牧场排污口,浑浊废水泛着泡沫、裹挟异味涌入沟渠的景象,让我对“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而参与“藻类——植物激素协同处理含环丙沙星养殖废水”实践,更让我在微观世界的探索里,读懂了技术创新背后沉甸甸的生态责任。

筛选藻种的日子,像一场无声的较量。恒温培养箱中,不同藻株在含环丙沙星的培养液里命运迥异:有的短短三天便枯黄解体,有的却能在高浓度抗生素环境下持续分裂。当发现某株小球藻存活率比对照组高出40%时,团队成员连夜记录数据,显微镜下那些游动的绿色细胞,宛如对抗污染的先遣队,让我看到微藻蕴藏的巨大潜力。

植物激素调控则是精细的平衡术。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藻细胞呼吸,细胞分裂素不足又无法激活降解酶。一次因移液枪误差导致实验失败,我们连续两夜重做,直到凌晨五点看到稳定的增长曲线,才在晨光里松了口气。这些毫厘间的调整,藏着技术落地的关键密码。

第三周迎来突破,优化后的协同体系对环丙沙星的去除率从32%跃升至76%。当检测仪跳出达标数值,一直沉稳的导师突然要求“再测一次”,二次结果出来,实验室有欢呼声。那一刻我顿悟,“绿色技术”就是让微小藻细胞与精准激素调控联手,把污染难题拆解成可解决的步骤。

实践尾声,养殖户盯着处理后清澈的出水样本,反复确认“这水真能浇地?”他的疑问里满是期待,也让我想起“减肥控药”的深层意义——不是停下发展,而是找寻共存之道。我们培育的藻种或许渺小,可当它们能让废水变清、让土地安全,便是科研最动人的价值。

如今回想那些在培养箱前熬过的夜,显微镜下跳动的绿色,都化作清晰认知:环保从不是抽象口号,是每个数据、每次调整、每株微藻共同书写的答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答案更扎实,让发展的脚步更轻盈,就像微藻在废水中舒展,为生态共荣解锁新的可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