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王浩宇】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在这个暑期,我跟随“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队踏上了齐鲁大地的非遗探索之旅。从淄博流光溢彩的琉璃到泰安巧夺天工的葫芦烙画,再到临清承载历史的贡砖,每一项技艺都如时光沉淀的珍宝,诉说着千年文脉与匠人坚守。

淄博琉璃:火与土的千年对话

“烈焰熔炉中,琉璃似流星;巧手塑形时,光影皆成诗。”走进淄博琉璃博物馆,仿佛闯入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梦幻世界。在这里,一件件琉璃作品流光溢彩,既有仿古的器皿庄重典雅,又有现代的摆件灵动飘逸。作为中国玻璃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淄博琉璃技艺始于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千年传承仍熠熠生辉。

在博物馆中,我们亲眼见证了琉璃的诞生:熔融的琉璃液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翻滚,师傅手持长杆精准操控,时而拉伸如丝,时而吹塑成器,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的经验。“火候差一分,色泽就偏;手法偏一毫,造型就歪。”周师傅的话让我们明白,这看似酷炫的技艺背后,是对温度、力度、时间的极致把控。然而,琉璃技艺的传承同样面临挑战:烧制成本高、学习周期长,年轻一代愿意潜心钻研的人越来越少。为此,我们团队拍摄了琉璃制作全过程的短视频,设计了琉璃元素的文创饰品,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看到这项“火与土的艺术”,让千年琉璃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泰安葫芦烙画:葫芦上的笔墨丹青

离开淄博,我们来到泰安,探寻另一项充满生活气息的非遗技艺——葫芦烙画。“小小葫芦藏天地,烙铁为笔火为墨。”在泰安葫芦烙画工作室里,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葫芦上,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全凭烙铁在葫芦表面烫灼而成,这便是被誉为“指尖上的火焰艺术”的葫芦烙画。

传承人宋老师告诉我们,泰安葫芦烙画融合了绘画、雕刻、书法等技艺,需在葫芦成熟后经过晾晒、去皮、设计、烙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耐心与功底。“烙铁温度不能急,运笔速度要均匀,稍有不慎,画面就会糊掉。”在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用低温烙铁勾勒简单图案,才发现看似轻松的线条,实则需要手稳心细,更要对葫芦的弧度和纹理有精准把握。

临清贡砖:砖石里的千年城韵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腐不蚀,坚硬如钢。”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贡砖之乡”临清,探寻这项砌筑了明清北京城的古老技艺。在临清贡砖博物馆,一块块历经数百年的贡砖静静陈列,砖面平整光滑,上面的铭文清晰可见,见证着“一砖一瓦筑京城”的辉煌历史。

非遗传承人带我们参观了传统窑厂,讲解了贡砖的制作奥秘:从选土、澄泥、制坯,到装窑、烧窑、洇窑,七十二道工序缺一不可,仅烧窑就需二十多天,火候的控制全凭经验。“土要选黄河冲积的胶泥,烧要用枣木、梨木,洇窑要用运河水,少一步都成不了贡砖。”

如今,贡砖技艺虽被列入非遗,但实用价值下降、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团队整理了贡砖的历史故事和制作技艺,制作成图文手册和科普视频,还计划推动贡砖与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用砖石书写历史”的伟大技艺。

守护文脉,薪火相传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这次实践中,三位传承人的话让我深有感触。从琉璃的流光、葫芦的温度到贡砖的厚重,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文化基因,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是非遗文化的见证者,更应成为传承者。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继续关注非遗保护,用创意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让淄博琉璃的光彩、泰安葫芦的韵味、临清贡砖的厚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流淌。

  • 附件【葫芦烙画.jpg】已下载
  • 附件【淄博琉璃.jpg】已下载
  • 附件【实践队合影.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