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调研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下的特色农业振兴实践,7月15日下午,益厘农庄实践队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考察的枣庄市峄城区中华石榴博览园,全面探访石榴产业从种植、科研、文化到深加工的全链条发展图景。
在连绵的标准化石榴园内,实践队了解到,峄城石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种先行”。当地持续引进、筛选并大力推广果大、色艳、籽软、味甜的“突尼斯软籽石榴”等名优品种,彻底改变了传统石榴籽硬难嚼、商品性不高的局面。配合精耕细作的科学管理、有力的政府支持与精准服务,石榴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

园区核心区域矗立的现代化气象观测站,如同智慧农业的“神经末梢”,24小时不间断监测着空气温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等20余项关键指标。这些实时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智慧农业平台,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精准的气象服务正助力果农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迈向“数据驱动”的新农业时代。

太空诱变育种试验区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尖端力量。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石榴种子,搭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在独特的高真空、微重力和强辐射环境中经历基因诱变。返回地球后,这些“太空种子”进入漫长而精细的地面培育阶段。科研人员悉心观察记录其生长全过程,筛选出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变异植株进行重点培育。据统计,仅去年一年,该试验区就成功推广优质太空诱变石榴种苗10万余株,成为多地果农增产增收的“科技金种子”。
在南方石榴种植区,实践队观察到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特色品种,与北方品种形成鲜明对比。为培育适应性更广的优良品种,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杂交育种研究,巧妙融合北方品种的耐寒耐储特性与南方品种的高甜度、多汁优势,成功培育出综合性状优异、更贴合市场需求的石榴新品种。
中国石榴博物馆为实践队展开了一幅穿越千年的石榴文化画卷。从汉代张骞引种到现代产业化蓬勃发展,石榴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同时展示了国家及地方层面在补贴政策、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对石榴产业的大力扶持,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政策引领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强劲推力。在深加工展示区,队员们目睹了石榴如何通过现代科技与古法工艺的完美结合,“蜕变”为石榴汁、果酒、果醋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作人员强调,深加工不仅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了产业经济效益,更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续的新动能。

实践队专程前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冠世榴园与榴园镇。冠世榴园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石榴种植基地,其高度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令人赞叹。榴园镇则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石榴+旅游”、“石榴+文化”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示范区。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实践印证。

此次造访石榴博览园,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石榴产业的科技魅力与文化底蕴,更感受到政策扶持与创新驱动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一颗小小的石榴,串联起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实现产业深加工,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红色引擎”。未来,益厘农庄实践队将持续关注特色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