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连壤,文脉相承”,这句从小听长辈念叨的话,在2025年盛夏有了最鲜活的注解。当烟台大学“蒲公英”计划实践队的招募通知弹出时,我这个河北邢台籍的法学院大一学生,望着地图上与家乡隔河相望的菏泽曹县,突然读懂了“守望相助”四个字的分量。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牵头的这支跨学科队伍里,有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也有像我一样的法学院学子,我们要在极智生活科技产业园的支教点,为一群年龄跨度不小的孩子搭建起知识的桥梁。行李箱里塞满了备课笔记和教具,心里装着对陌生土地的好奇与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这段旅程会让青春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在“渔灯引航”特色课程中,我们把曹县本地的非遗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家乡文化的温度。有个小女孩,平时总是沉默寡言,却在试演渔灯传承人时,突然迸发出清亮的嗓音,把那段讲述先民出海的歌谣唱得荡气回肠。课后她悄悄告诉我,奶奶以前就是做渔灯的,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学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要帮他们找到与故土相连的根。
面对高低年级混编的课堂,“因材施教”四个字每天都有新的注解。给低年级上手工课,要提前把剪刀磨得圆钝,手把手教他们剪曹县汉服的纹样;给高年级讲物理实验,得用他们熟悉的农作物做例子——比如用玉米粒演示分子运动,用竹竿制作杠杆模型。有一次上科学课,讲到浮力原理,几个调皮的男孩突然问:“老师,我们村的池塘能浮起多大的船?”这个问题让我措手不及,幸好同队的工科同学反应快,带着他们用矿泉水瓶做了简易小船,在产业园的水池里玩了一下午“造船实验”。
法学院的专业知识在法律课上派上了大用场。我设计了“安全小卫士”课程,用漫画案例讲防溺水、防诈骗,还教他们遇到危险时如何求助。最意外的是五年级升六年级的一个女孩,她像揣着一肚子问题的小哲学家,每次课后都追着我讨论她自己编的“案例”:“老师,如果有人让小明去偷东西,小明没偷但帮他望风,算犯法吗?”“如果一个人同时做了两件坏事,会罚两次吗?”她嘴里蹦出的“教唆”“共犯”“数罪并罚”,虽然带着孩子气的稚嫩,却精准戳中了法律的核心逻辑。我索性在课堂上开辟了“小律师辩论角”,让她带着同学们讨论这些“迷你案件”,看着一群孩子认真地引用我教的“法律条文”,突然觉得,或许我们正在埋下一颗未来法律人的种子。
我突然意识到,这段旅程最珍贵的不是我们教会了他们什么,而是这些孩子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教会我们什么是纯粹的爱与被爱。如今回望这段经历,才懂得“蒲公英”这个名字的深意——我们带着知识与爱来到这里,如同蒲公英播撒种子,而孩子们的笑脸与梦想,早已悄悄在我们心里扎了根。极智产业园的教室里,那些被点亮的眼睛,那些稚嫩的提问,那些笨拙的拥抱,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教育是场双向的奔赴,我们照亮了他们的夏天,他们也温暖了我们的青春。明年暑假,我一定还会回来,带着更多同学,把这份跨越院系、连接冀鲁的爱心接力,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