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环材学院】以昆虫之名,传递文化知识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9

清晨七点半的阳光刚漫过烟台市博物馆的石阶,我已攥着志愿者手册站在一层西侧展厅门口。玻璃门内,也是我与这些"小居民"共处的一天。

岗前培训时学到的细节突然变得鲜活。穿好红色马甲的第一件事,是用沾着酒精的棉签擦拭展柜。当指尖触到亚历山大鸟翼凤蝶标本的玻璃罩时,忽然想起讲解词里说它翅展28厘米,相当于新生儿的小臂长度。隔壁展柜的清代蝶形玉饰泛着柔光,讲解员王姐说这是特意安排的"古今对话"——古人将蝴蝶刻进玉石祈求永生,而今我们用标本保存生命的瞬间。

八点半的开馆铃声里,首批观众涌了进来。我负责的VR互动区立刻被孩子们包围。"叔叔,为什么吉丁虫的翅膀会变色?"穿背带裤的男孩指着虚拟鳞片模型问。我调出设备里的电子显微镜画面,看着无数六边形鳞片在屏幕上折射出彩虹:"就像玉饰的光泽来自打磨,这些鳞片是大自然的精密工艺。"他突然指着展墙上的标语笑:"原来'珍爱地球'就是保护这些小工匠啊。"

午间的展厅成了流动的课堂。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对着长戟大兜虫标本出神,我递上放大镜:"它能举起自身体重850倍的物体,相当于人举起三辆卡车。"老人突然从布袋里掏出本泛黄的相册,里面是1970年代昆嵛山的黑白照片:"那时我见过这么大的甲虫,现在...""现在它们是生态指标物种。"我接上话,想起培训时强调的保护知识,"就像这标本旁的清代蝉形玉,古人早就知道蝉象征生生不息。"

最热闹的是"巡章大发现"活动。孩子们举着任务卡在展厅穿梭,寻找藏在竹节虫标本后的问题:"哪种昆虫被称为最古老的活化石?"当我提示答案藏在清代点翠螽斯展品旁时,穿汉服的小姑娘突然惊呼:"原来古人也喜欢观察虫子!"她在纪念册上盖下蝴蝶印章的瞬间,我忽然明白这些活动的深意——让博物馆的文物与标本,都成为可触摸的教材。

闭馆前的整理工作意外动人。我在清扫时发现展柜下有片脱落的蓝闪蝶鳞片,想起下午那个立志当昆虫学家的男孩。他在制作蝴蝶书签时说:"鳞片掉了标本会不会疼?"当时我告诉他:"就像树叶落了会滋养土壤,这些鳞片能让更多人爱上自然。"此刻我把这片鳞片小心收好,打算明天交给讲解台的老师。

夕阳斜照时,王姐指着登记本笑:"今天有237人问了昆虫保护的问题。"我望着那些在暮色中渐渐模糊的标本——泰坦天牛的巨大颚部、马达加斯加月亮蛾的尾突、与清代瓷器上蝴蝶纹样遥相呼应的活体蓝闪蝶——忽然懂得,志愿者的工作不只是解答疑问,更是让每个参观者意识到:地球的历史,既刻在文物的纹路里,也写在昆虫的翅膀上。

锁门时回头望,玻璃倒影里的标本仿佛在轻轻振翅。这一天我学会的,或许比教会别人的更多:那些被精心保存的微小生命,原来都是大地写给人类的情书,而我们,不过是碰巧成为了读信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