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乐陵社会实践之旅,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的调研,更是一场与“金丝小枣”深度对话、触摸乡村振兴脉搏的成长修行。作为枣育新农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从乐陵小枣博物馆的历史长廊到万亩枣林的绿意深处,从笔尖下的调查问卷到与游客的真诚交流,每一段经历都像一颗饱满的金丝小枣,沉淀着甜蜜的收获与深刻的思考。
走进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穿越千年的大门。馆内陈列的枣木农具、泛黄的古籍记载、不同年代的枣制品包装,静静诉说着金丝小枣从“庭院果树”到“产业支柱”的蜕变。讲解员手中的老照片里,上世纪村民肩扛手摘收枣的场景,与如今自动化清洗、烘干的生产线影像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一棵枣树的发展史,更是乐陵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靠山吃山、靠枣兴乡”的奋斗史。当看到“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牌匾下,罗列着乐陵小枣获得的地理标志认证、有机产品证书时,我真切感受到,一颗小小的红枣,早已成为承载当地文化与经济的“金名片”。
如果说博物馆是金丝小枣的“历史课本”,那万亩枣林便是最生动的“实践课堂”。站在枣林入口,成片的枣树连绵起伏,翠绿的枝叶间挂满青红相间的果实,微风拂过,枣叶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枣香。我跟着枣农穿梭在林间,听他们讲解“环剥保果”的技巧、“生态种植”的理念——为了保证红枣品质,他们坚持不用化肥,而是用腐熟的枣核、秸秆当肥料;为了吸引游客,还在枣林间修了木栈道、挂了科普牌。伸手摘下一颗半熟的小枣,咬开时清甜的汁水在口中散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万亩枣林”不只是一片经济林,更是乐陵人用生态理念守护的“绿色银行”,是让游客“看得见绿、闻得到香、尝得到甜”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调研途中,我们还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试图解开“枣园旅游如何更受欢迎”的谜题。在与游客的交流中,我发现:老年游客更看重枣园的休闲氛围和养生价值,希望能有更多科普展板介绍红枣的药用功效;年轻游客则期待增加互动体验项目,比如DIY红枣点心、枣林摄影打卡点;女性游客对红枣文创产品兴趣浓厚,而男性游客更关注交通便利性和停车服务。这些细碎却真实的需求,让我意识到,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看景”,而是要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偏好,用“定制化服务”让游客既能感受自然之美,又能收获专属体验。
这次实践让我跳出了书本里的“乡村振兴”概念,真切看到了一颗红枣如何串联起文化、生态与旅游,成为带动乐陵发展的“甜蜜纽带”。我更深刻地明白,未来的乡村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用专业知识助力,无论是优化旅游服务,还是创新枣产品,都需要我们扎根大地、倾听需求。返程时,口袋里装着一颗乐陵金丝小枣,它的清甜提醒着我们:乡村的发展充满希望,而我们这一代青年,应当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的桥梁,用所学所长,为乡村的“甜蜜未来”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