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机电学院 赵嘉诚】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9

两周倏忽,从市北到胶州,我们“啄木鸟”社区实践队的队旗飘扬在八个社区的门口,也把“AI赋能”四个字重新写进烟火日常。作为队长,我原以为最大的挑战是技术落地,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考题是如何让技术先学会蹲下身子。

出发前,我给队员画了张“路线图”:调研—设计—反馈—迭代,像做实验一样精准。可当我们把问卷递给老人,他们最先问的却是“孩子,这个字怎么念”;当AI音箱在党群中心唱起《东方红》,一位奶奶跟着打拍子,却悄悄把歌词抄在药盒背面,我才读懂:社区不缺炫酷概念,缺的是把概念翻译成一声问候、一次手把手。

于是,我们收起话术,用青岛话讲解“扫码—识别—支付”三步走。老人记不住步骤,我们就把操作画成连环画;孩子坐不住,我们就把代码变成折纸飞机。技术被拆碎、被揉进生活,才显出它本来的样子——不是替代人力,而是放大善意。

我常在夜里复盘:今天谁的声音沙哑了,哪句讲解又让老人皱了眉。我发现,队长的责任不在高举旗帜,而在俯身拾柴:队员嗓子哑了,我递上一杯蜂蜜水;每场活动结束后立马规划好到下场活动地点的路线。当所有细节被看见、被接住,队员才敢把创意说到百分之百,社区居民才敢把信任放到百分之百。

开平路街道的王阿姨把一包热花生塞进我手里:“孩子,你们不是来送温暖的,是把我们拉进了新时代。”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感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位老人终于敢点开视频通话的指尖,是一个孩子把“AI”写成“爱”的那一笔。

活动结束,我们将成果凝聚成新闻稿,但我知道,更长久的成果已在我们身上生根: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家常话的能力,把“数字鸿沟”翻译成“情感桥梁”的勇气,以及把个人理想翻译成时代责任的自觉。

青春最美的样子,不是站在高处挥手,而是蹲在巷口点灯。愿我们永远记得:技术只有被期待,才会发光;青年只有被需要,才真正长大。



  • 附件【3.png】已下载
  • 附件【2.png】已下载
  • 附件【4.png】已下载
  • 附件【1.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