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烟台大学“啄木鸟”社区实践队为期两周的“一老一小”社区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从7月23日到8月5日,我们穿梭于青岛市市北区、胶州市的8个社区、10个场所,那些与老人、孩子相伴的日子,成为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
实践的日子是忙碌的,却充满意义。我们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活动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促膝长谈,了解社区的发展变迁和“一老一小”的实际需求;在社区文化长廊里,观察老人们的日常活动,倾听他们对智能设备的困惑;走进瑞华实验小学、明日之星幼儿园等场所,感受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起初,面对繁杂的调研内容,我有些手足无措,分不清不同社区的特点,记不全各类群体的需求。但渐渐地,在一次次走访中,我学会了耐心倾听与细致观察。当听到老人说“想跟远方的子女视频却不会操作”,看到孩子指着AI模型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我才真切感受到“智能化需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期盼。
实践的日子也是温暖的,处处充满感动。在智慧助老活动中,当张爷爷成功用手机刷出健康码时,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这下出门方便多了,谢谢你啊孩子!”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在少儿科普课堂上,孩子们围着我们问个不停,“机器人为什么会说话?”“AI能画出我想象的世界吗?”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对科技的向往。有个小男孩把自己做的简易机器人模型送给我,说:“老师,等我学好知识,要做一个能照顾爷爷奶奶的机器人。”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也让我明白,我们的实践不仅是在提供帮助,更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
这次实践让我收获良多。我们在服务“一老一小”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就像那些温暖的瞬间,老人的笑容、孩子的期待,都在告诉我们,微小的行动也能带来大大的改变。这场实践,是一次双向的成长,我们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也在与“一老一小”的相处中,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