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以“失能老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这是一次触摸生命温度的实践。从案头到田间,从文字到现实,这段经历让我对“失能“与”生命“有了更沉重与深刻的理解。
前期准备时,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搜寻了许多社会痛点新闻。文献里的“失能率”“照护压力”是冰冷的数字,新闻中的“孤独死”“子女困境”是遥远的故事。我们对着屏幕设计问卷,纠结于“半失能”与“全失能”的界定,却对这些词语背后的生命状态一无所知。直到踏入医养中心的大门,消毒水的气味混杂着老人的喘息,轮椅划过地面的声响替代了键盘敲击声,抽象的“社会痛点”才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
与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 —— 老人既能得到专业医疗护理,又能获得生活照护,但运营成本高、专业护工短缺仍是普遍难题。问卷上的选项在现实面前显得单薄。医养结合的模式确实缓解了部分困境,但专业护工短缺、个性化照护不足等问题,依然像无形的墙。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每个人都有脆弱需要别人帮助的一天,尽管医养中心墙上的白板上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口味喜恶和生活习惯,但老人们多数时间的躺卧和沉默仍旧让我们感到心酸,才突然意识到“欢度晚年”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易的事情。由此一直在思索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这个夏天,我们没有找到所有答案,但学会了带着敬畏与共情,去注视那些被时光压弯的脊梁。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