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经管学院 王安琪】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4

踏上延安的土地,脚下的每一寸黄土都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年代的滚烫故事。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窑洞前,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仍在摇曳,讲解员说它曾见证过中共七大的召开。走进中央大礼堂,斑驳的木质座椅上似乎还留着代表们的体温,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标语,字字铿锵。最令人动容的是窑洞内的场景:毛泽东同志的书桌一角摆着半截铅笔,窗台上的煤油灯灯芯早已凝固,却仿佛仍在跳动着照亮《论联合政府》的起草时光。在这里,"实事求是"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窑洞灯光下与群众同吃同住、共商国是的生动实践。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玻璃展柜中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静静陈列,标签上写着"1943年,彭德怀同志在南泥湾开荒时所穿"。隔着玻璃触摸那粗糙的布料,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将士们手握锄头的力度。展厅尽头的多媒体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延安时期的影像:纺车转动的吱呀声、大生产运动的号子声、群众送子弟参军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可听可感的模样。一位头发花白的参观者指着墙上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展板,轻声对我们说:"这些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前辈们用血肉拼出来的路。"

暮色中的宝塔山格外巍峨,登上山顶时,夕阳正为塔身镀上一层金边。山脚下,延河水静静流淌,岸边的广场上,一群孩子正跟着老人学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风吹过塔顶的铜铃,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回响。望着山下错落的窑洞与崭新的楼房交相辉映,突然明白:宝塔山之所以成为红色地标,不仅因为它是革命的瞭望塔,更因为它始终矗立在人民心中,见证着延安精神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传承。

离开延安那天,再望宝塔山,塔身的灯光已亮起。这束光,曾指引过长征的脚步,如今仍照亮着青年的征途。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接过的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权,更是将延安精神融入青春实践的接力棒,就像这宝塔山的灯火,永远在奋斗的路上闪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