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麦香掠过齐鲁大地,我背着相机跟随益厘农庄实践队踏上行程。镜头里,既有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也有智能设备的科技光泽,这些光影交织的瞬间,悄悄勾勒出科技与农业相遇时的模样,也让我对科技助农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在烟台市东陌堂村的乡间小道上,同行的队员正分发问卷,我便举着相机,捕捉村民们谈论农事时的神情——那些夹杂着期待与困惑的话语,比任何数据都更鲜活地勾勒出科技在乡村的真实模样。离开东陌堂村时,队员们的问卷已经写得满满当当,那问卷上每一笔都藏着对好日子的盼头——这大概就是科技助农最该扎根的土壤。
下午走进烟台农科院智慧示范园,镜头先对准荷兰技术的水肥系统:中控大屏上,"水-气-温-湿"数据联动跳动,手机端轻点,棚内滴灌就开始精准补水。双遮阳网与保温设备间,红黄樱桃番茄挂满枝头,椰糠基质槽里的根系在镜头下格外舒展,尝一口,清甜汁水沾了指尖。转身撞见鱼菜共生系统,中华鲟在鱼缸游弋,上方水培菜绿意盎然,传感器闪着微光。育苗区里,机器臂一小时播300多盘,旁边老师说人工一天最多200盘。无人转运车在液态生产区穿梭,镜头追着它的轨迹,拍下科技给农田按下的"快进键"。
背着相机走进威海七子农场,镜头先被果园的布局抓住:每亩100多棵果树排成整齐阵列,3.8米行距间,农机正灵活穿梭。蹲低拍摄时,发现行间杂草铺得均匀,负责人说这是天然绿肥,腐殖后能松土壤。空中微喷系统的细管在枝桠间闪着光,负责人举起喷头零件展示构造——这小装置能在霜冻时自动启动,形成防冻结屏障。试吃的苹果甜得粘手,果农说密植矮化技术让每颗果子都晒足了太阳,亩产翻了倍。
潍坊寿光鲁寿种业的种子展示厅,灯光下的种子在镜头里像藏着能量的星粒。从育种大棚到销售展台,一粒种子的研发轨迹被镜头串联,它抗病虫害的特性、提升产量的潜力,都指向农民增收的可能。但镜头也记录下农户面对新品种时的犹豫,那捧着种子反复掂量的动作,提醒着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跨越信任与适应的门槛。
枣庄台儿庄运丰良蔬公司的“按揭农业”,在镜头里呈现为另一种科技普及的方式。农民通过金融支持获得农业设施,那些标准化大棚里的温控、灌溉设备,不再因成本高而遥不可及。镜头下,农户操作着智能卷帘机,阳光透过升起的棚膜照在他们脸上,科技的门槛被降低后,带来的是更足的生产底气。
枣庄峄城区的万亩石榴园,镜头里的科技藏在种植技术的细节里。改良的品种让石榴挂满枝头,配套的管理技术提升了果实品质,而文化节背后的宣传技术,更让石榴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整理这些照片时,科技助农的轮廓在光影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智能设备的引入,更是让技术接地气、让农民用得上的过程。镜头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粒种子、每一项模式,最终都要落到土地里,长在农民的日常里,才能真正结出增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