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凌艺洪】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7月的烟台,费东村红馆的木质展柜里,一份1947年的战地党课手稿正被小心翻动。烽火青犁实践队的队员们戴着白手套,指尖掠过"以战教战、以战促学"的钢笔字迹时,展柜玻璃映出墙上"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老地图,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重叠。

资料整理的间隙,红馆管理员常带来意外收获。某天午后,他抱着一摞褪色的会议记录进来:"这是1945年费东村民兵连的学习材料,你们看看有用不?"其中一页记载着特殊的党课形式——用村里的老槐树做记号,每道树疤代表一个知识点,"树会老,但道理不会"的批注,被队员们抄在研讨笔记的封面上。

红馆的回廊成了天然的研讨室。"红馆里有这么多实物展品,能不能让文物自己'说话'"这个想法让队员们重新设计试讲路线。他们发现展柜里的一支步枪枪托上刻着"党课课后缴",便顺着这条线索,串联起"战斗与学习"的主题,把试讲变成了边走边讲的"实景课堂"

第一次试讲就在红馆的"战地复原区"进行。当讲到"为什么要在战火中坚持上党课"时,展柜里的煤油灯突然被风晃了一下,昏黄的光线下,复原战壕的墙壁上仿佛映出当年党员们的剪影。一位来参观的老军人突然站起:"因为那会儿啊,党课就是打胜仗的指南针。"

之后的试讲里,队员们特意减少了预设台词,更多时候是引导听众观察展柜里的细节:某本党章里夹着的战地家书,某份党课记录上沾着的泥土痕迹。离村那天,红馆的留言簿上多了一行字:"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讲党课。"



  • 附件【01.jpg】已下载
  • 附件【04.jpg】已下载
  • 附件【03.jpg】已下载
  • 附件【02.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