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计控学院】红泥承古韵,匠心筑新航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1

“筑梦启航”社会实践队循着泥土芬芳,辗转来到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探寻烟台非遗砂大碗的传承秘境。当队员们推开那扇被岁月磨得温润的木门,工作室里浓郁的金砂红泥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撞入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泥土的沉静与窑火的炽热在此交织,正待青春的目光去解读,让代代相传的手艺温度顺着指尖悄然流淌。

工作室里,第17代传承人孙德民师傅的匠心空间藏着砂大碗的秘密。当地特有的金砂红泥,经挖、晒、碾、筛、和、踩、揉等多道工序淬炼,方能成为塑形的基底——每一步都是与泥土的耐心对话,凝聚着胶东匠人代代相传的智慧。孙师傅指尖翻飞间,金砂红泥的故事缓缓铺展:从满足百姓日常饮食需求的器物,到成为熥咸鱼、虾酱等胶东味的“最佳搭档”,砂大碗早已刻进地域的味觉记忆,成为连接生活与文化的纽带。

最令人惊叹的是孙师傅的制坯功夫。转轮轻转,他摔泥、扭槽、摊槽、刮型、挽沿、嵌底、盖章,一分多钟便让一团红泥蜕变为线条流畅的碗坯,行云流水的动作里,是数十载打磨出的指尖乾坤。队员们在展示区看到,传统砂大碗已衍生出锅、瓶、壶、葫芦等系列作品,或光滑细腻,或纹理天然,实用与艺术在此完美交融。

亲手尝试时,队员们才懂这门技艺的分量。初握泥料时的手忙脚乱,在孙师傅的指导下渐渐化为专注按压的力道,虽成品稚嫩,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后院的“德民窑”更藏着淬炼的严苛:三天三夜窑火不熄,1300℃的精准温控,六成的成品率,那些窑边的残片,都是与火焰博弈的见证。

走出工作室,金砂红泥的温润与窑火的灼热仍在心头。队员们不仅读懂了砂大碗里的历史与匠心,更看见非遗传承的韧性。他们期待以青春之力,让这抹胶东泥土的芬芳飘得更远,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属于它的新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