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刘振晗】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1

走进福山社区之前,我从未想过,一次看似简单的AI教学实践,会让我对技术、责任与人文关怀产生如此深刻的思考。作为“智汇益行”实践队的一员,我原本以为我们的任务只是教会社区工作人员使用AI工具,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然而,当真正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时,我才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先进性,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于人。  

起初,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PPT和演示案例,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教学。然而,社区工作人员的反应却让我们措手不及。他们面对陌生的界面时流露出的犹豫和担忧,让我意识到技术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操作步骤只会加深他们的距离感,而真正的赋能,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于是,我们放下“技术传授者”的姿态,转而以学习者的心态倾听他们的需求。当看到一位大姐成功用AI整理完繁琐的表格,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时,我突然懂得:技术的意义,在于让普通人的生活更轻松,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更复杂。  

这次实践也让我对“科技向善”有了更深的理解。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当社区书记感慨“现在能专心听居民说话”时,当工作人员主动学习AI技能只为帮助行动不便的同事时,我看到了技术背后最动人的一面——人性的温暖。我们制作的简易手册、编写的顺口溜,或许在技术上并不高明,但它们承载的是我们对“服务”二字的真诚诠释。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曾将技术视为冰冷的代码与算法,追求效率与创新。但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技术人,不仅要懂代码,更要懂人心。技术若不能扎根于人的需求,再先进的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未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会记得福山社区的那一幕幕场景——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高高在上的“赋能”,而是实实在在的“陪伴”。  

这次实践带给我的,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坚定: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让世界更温暖,而非更高效。而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当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我们的答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