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 “踏迹兴邦团” 的一员宋志豪同学,于 8月 5 日走进山东黄河国际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办公室实习。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在日常工作中熟悉了企业运作,更以社会实践的视角,近距离观察着这家国有企业如何将 “责任” 二字融入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决策,让 “国企担当” 从课本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初入职场:在办公室的日常里看见 “中枢” 的力量
办公室作为企业的 “神经中枢”,是他接触最多的场景。刘聪主任和宋玉玉副主任的工作状态,给了他对 “国企责任” 的第一重认知。记得刚到岗时,恰逢公司推进生态城智慧停车项目的前期协调会,刘主任在会上反复强调:“这个项目不仅要考虑运营效率,更要算好‘民生账’—— 停车位规划得离景区入口多远才方便老人小孩?充电桩覆盖率能不能满足新能源车主需求?” 这番话让他意识到,国企的决策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考量,而是始终把 “群众需求” 放在优先位置。
在协助整理部门文件时,他发现每份项目方案里都有专门章节阐述 “生态影响评估”。比如正在筹备的绿化提升工程,方案中详细标注了将采用 80% 的本地树种,避免外来物种破坏黄河沿岸生态链,连灌溉系统都设计成了雨水回收模式。宋副主任告诉他:“我们是‘生态城’的开发者,破坏生态的事,利润再高也不能做。” 这些细节让他明白,“生态优先” 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刚性原则。

深入项目:从具体实践中读懂 “国家战略” 的落地
随着实习深入,他逐渐接触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更清晰地看到企业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结。公司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规划图,标注着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发展脉络,而图的左上角赫然写着 “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带教老师告诉他,公司的每一个项目都围绕这一战略展开:公共停车场项目解决的是 “文旅配套” 问题,让黄河岸边的景区更具吸引力;生态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则是为了打造 “绿色发展” 的示范样本。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项目调研。他跟随团队去智慧停车项目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发现工地外围特意保留了一片原生芦苇荡。项目经理解释:“这片芦苇是黄河滩的生态屏障,能净化水质、保护堤岸,所以我们宁愿调整施工路线,多花 20 万成本,也要把它留下来。” 这种 “牺牲短期利益换取生态长远价值” 的选择,正是国企践行 “国家生态责任” 的生动写照。

实践感悟:国企责任是 “大担当” 与 “小细节” 的统一
实习过半,他对 “国企责任” 的认知已从抽象变得具体。它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 “大担当”—— 将企业发展嵌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局;也是关乎民生福祉的 “小细节”—— 在停车场规划中考虑一把便民座椅的位置;既是坚守生态底线的 “硬原则”—— 为保护一片芦苇荡调整施工方案;也是带动区域发展的 “软实力”—— 通过项目建设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拉动配套产业。
作为 “踏迹兴邦团” 的一员,这次实习让他深刻体会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正在于从具体案例中读懂国家发展的逻辑。黄河岸边的这家国企,就像一个微观窗口,让他看到无数国企在各自领域践行着 “为国家负责、为人民担当” 的使命。剩下的实习时间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思考观察学习,努力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有深度的实践报告,让更多人了解国企在推动国家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