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外语学院 李志敏】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外国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4

七月的风,带着盛夏的暑气,也吹响了我们“纂就前绪,滋兰九畹”实践队前往徐州丰县华山镇的集结号。当大巴车驶离城市的喧嚣,窗外的景象从高楼大厦逐渐变为连绵的田野和古朴的村落时,我的心情也变得既期待又忐忑。我们这群来自不同学院的大孩子,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

初到华山镇,最深的感受是“静与热”。没有车水马龙,只有蝉鸣和燥热的阳光。我们的授课教室是当地学校的几间空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开学那天,我们搬着桌椅,在村口摆开“摊位”。家长们闻讯而来,拉着我们的手问长问短,眼神里满是信任和期盼。孩子们则围在旁边,怯生生地打量着我们,又偷偷地露出好奇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正式上课的日子,是整个实践中最鲜活的部分。我负责教孩子们体育。起初,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有些拘谨。我便学着用他们能懂的方式,讲述课程内容,询问孩子兴趣,并最终敲定八段锦与擒敌拳的汇演内容。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羞涩,到后来能大幅的活动、自信地举手,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书本知识都给不了的。我们团队里教授的伙伴,把“萱草花”带入了孩子们的心房;搞街舞的伙伴带着孩子们舞动自己的梦想;还有的伙伴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生日会……每天晚上,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白天发生的趣事,总结着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又在微弱的灯光下,为第二天的课程绞尽脑汁。备课到深夜,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蛙鸣,心里却异常踏实。

周末的家访,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走进几个困难学生的家里,看到了和我们同频的孩子,却要承担远超年龄的家务。他们的房间很小,但墙上贴满的奖状却格外耀眼。那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教育”这四个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一盏灯,照见孩子们未来更多的可能。

薛老师的留守儿童捐赠活动与南京艺术美育为孩子们提供了课程之外的快乐生活。当崭新的书包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脸上露出的那种纯粹的喜悦和感激,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量。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告诉他们,有人在远方牵挂着他们。除了薛老师的书包,我们还引入了南京新艺术美育课程。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新窗户。我们不再是单纯地教他们唱歌画画,而是引导他们感受线条、色彩和节奏的美。记得一堂美术课上,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小女孩,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地描绘着她心中五彩斑斓的世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美育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孩子们在枯燥的课本之外,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快乐天地。

在支教临近尾声时,我们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当孩子们用略显稚嫩却无比真诚的歌声和舞蹈,表达着对我们的感谢时,许多同学都红了眼眶。汇演结束,我们和孩子们拥抱告别,他们拉着我们的手,问明年还来不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短暂的停留,或许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而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份最宝贵的成长礼物。

回程的路上,华山中心小学的景象渐渐远去,但那些笑脸、那些歌声、那些淳朴的话语,却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实践,让我真正读懂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我们带去的或许有限,但收获的却是无限的感动与力量。这趟“滋兰九畹”的旅程,是我青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附件【李志敏3.jpg】已下载
  • 附件【李志敏1.jpg】已下载
  • 附件【李志敏4.jpg】已下载
  • 附件【李志敏2.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