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数学院】探寻非遗根脉 共筑传承之路

来源:数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3

为推动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社区,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711日,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文化“π”云梯队一行人,前往烟台市芝罘区所城里及烟台市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走访非遗传承地、参与技艺制作、参观馆藏文物等方式,深入探寻剪纸、香牌、扎染及胶东彩塑等烟台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所城里:亲手实践非遗技艺

实践队首先来到所城里的剪纸工作坊,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系统了解烟台剪纸的历史渊源与独特技法。队员们仔细观察剪纸工作者演示的“雀喙剪”“月牙剪”等专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见物剪物、见景剪物”的创作理念。随后,队员们亲手尝试剪制“福字团花”等基础纹样,在实践中体会剪纸艺术中对称美学与生活智慧的融合,部分队员还结合创意剪出个性化作品。

离开剪纸工作室后,实践队前往隔壁的胶东手作香馆。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了烟台香牌的民俗背景——因沿海多湿气候,老辈人常用艾草、薄荷等药材制作香牌以祛湿辟邪。队员们在师傅的示范下,参与香泥捶制、原料配比、模具成型等完整工序,亲身实践“三伏香”的制作过程,了解香牌质地与捶打力道、原料配比之间的关联。

最后,实践队走进扎染工坊,传承人魏显勇详细讲解了烟台扎染“三蓝”(靛蓝、天蓝、月白)的染色原理及“鱼鳞扎”等特色捆扎技法。队员们按步骤完成棉布折转、棉线捆扎、浸染等操作,亲手制作扎染作品,并将完成的作品交由工坊晾晒,直观感受传统扎染工艺中“人工控制与自然反应”的平衡。

午后,实践队在烟台市博物馆“胶东非遗”展厅开启研学,展厅以“山海技艺的千年回响”为主线,陈列着数十种烟台特色非遗文物,每种虽着墨不多,却勾勒出完整的文化图谱。

胶东彩塑展区,民国老艺人王炳山的“渔家乐”微型组塑引人注目。巴掌大的泥人里,渔夫的蓑衣缀着细麻线,渔妇的围裙绣着 tiny 海浪纹,最妙的是“造船”场景中,工匠手中的船钉竟用细铜丝替代,透着胶东人的精巧。队员们发现每件作品底座都有个模糊指印,讲解员说这是王炳山的“活签名”,当年渔民认这个印记来定制彩塑。

转身可见“胶东草编”展台,三两件展品却藏着故事:清代渔民编的“蟹笼”用本地芦苇,笼口留着便于螃蟹爬进的倒刺;上世纪50年代的“提篮”织进了彩色布条,据说是合作社时期的创新。队员们比对展柜里的老照片,发现草编纹路与所城里扎染的捆扎手法有几分相似。

“烟台绒绣”展柜里,一方民国时期的“灯塔图”绒绣格外亮眼。细观可见用彩色毛线绣出的海浪,近看是小短线,远看却成了流动的波纹。讲解员说这是借鉴了烟台渔民“远观辨浪”的经验,绒线材质还能防潮,当年常被出海渔民带在船上。

角落里的“锡镶”茶具展台,一套民国酒壶茶杯镶着细锡花纹,锡片薄如纸,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锡镶要先把锡捶成薄片,再剪刻花纹贴在瓷器上,”讲解员指着壶嘴的锡制海浪纹,“这道工序和剪纸的镂空很像,都是烟台手艺人的‘减法功夫’”。

展厅尽头的“非遗工具墙”挂满老物件:剪纸艺人用过的“铁笔”、扎染用的“竹制染架”、香牌制作的“铜碾槽”……队员们认出好几件与所城里工作室相似的工具,只是更显沧桑,木柄上的包浆记录着岁月痕迹。

实践总结:让非遗在体验中扎根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队员们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桥梁。从所城里的亲手操作到博物馆的系统研学,队员们不仅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梳理出烟台非遗文化的清晰脉络。

此次活动是学院“学科+文化”实践模式的一次尝试,后续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持续开展“非遗进课堂”“非遗文创设计”等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子不仅成为非遗文化的体验者,更成为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传播者、传承者,让烟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焕发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