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裹着暑气漫进社区,一场为期九天,主题为“匠心传习,乐享非遗”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悦海社区悄然拉开帷幕。7月10日上午九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拿着笔记本在楼道间穿梭——他们不仅是这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也是教小朋友们如何动手创作的老师。第一站是实地走访。“活动场地采光够不够?”“陶土存放要注意防潮”“设备调试如何?是否既方便又安全”“活动方案能否达到‘家长希望孩子既能动手又能学知识’的预期”,志愿者们讨论着,队长韩炜钰边记录边和社区工作人员聊起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场地条件和需求清单。
次日上午,为了使活动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志愿者们特地进行了培训。志愿者们在机器前忙碌着,揉泥、拉坯、修型,虽然手法生涩,但互相"挑刺"的过程倒成了有趣的磨合。
12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时,孩子们的笑声先撞了进来。“老师,陶土凉了会不会硬?”扎着羊角辫的史雨琦小朋友捏着一块泥团,指尖沾着星星点点的泥渍。志愿者们一边讲解着一边手把手教孩子。这一天,陶土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变成了歪歪扭扭的杯子、圆滚滚的小动物,不仅如此,还利用模具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雕塑。放学时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作品”,说要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午后的阳光变得温柔,作业辅导区的课桌上却热闹非凡。“这道数学题我教你画线段图!”“英语单词我们可以编个顺口溜”,志愿者和孩子们凑在一起,草稿纸上的算式和拼音混在一起,倒像幅会动的画。
13日的课程表更丰富些:上午的七彩纸浆画课上,孩子们把彩色纸浆铺在画框里,像在给春天做拼贴;下午的剪纸课上,红色的纸片在剪刀下开出牡丹、蝴蝶,平白无奇的纸片在孩子们挥舞剪刀的同时就变成了世界上各式各样靓丽的元素。另外还给孩子们进行了红色文化宣传。孩子们听的出奇,一个个的说我长大了也要成为一个服务人民的人或成为一个为国家服务的伟大科学家。
14日的创意DIY环节,奶油胶手机壳成了“人气王”。孩子们挤在桌子前,把亮片、小珠子往手机壳里按,连平时最安静的琦琦都举着自己做的“玉桂狗手机壳”到处炫耀。拼豆课上,一块块彩色豆子在模板上拼出卡通图案,有孩子举着“海绵宝宝”拼豆说:“这是我和妈妈的专属图案!”
15日的社区植物研学像场自然探险。孩子们举着放大镜在小区里转悠,蹲在香樟树下观察树叶脉络,趴在草坪上看蚂蚁搬家。下午的植物拓印课上,他们把收集的叶子和花瓣夹在白手帕里,用小锤子轻轻敲打,不一会儿,淡绿、鹅黄的花纹就印在了手帕上,像把夏天拓进了布里。
接下来的一天,糊染和扎染的蓝染缸成了活动中心的“主角”。上午,孩子们系着围裙,把布料随意折叠、捆扎,泡进靛蓝色的染缸里,捞出来时还滴着水,却已经能看出深浅不一的花纹。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到了下午,当他们亲手解开扎线的那一刻,连志愿者都忍不住惊叹:“原来每道褶皱都能变成独特的图案”。
九天时光里,陶土、纸浆、植物、染布在孩子们手中幻化成斑斓作品。这场没有华丽舞台的夏日非遗课堂,以朴实的动手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造”的种子,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动人的风景。



